斐济岛鸫

Fiji Island Thrush Turdus ruficeps

斐济岛鸫(英文名:Fiji Island Thrush,学名:Turdus ruficeps),是雀形目鸫科鸫属的鸟类。体型中等的留鸟,通体多呈暗色,具醒目的橙黄色喙、眼圈、腿和脚。该鸟为斐济群岛特有种,分布于几乎所有主要岛屿,但各岛数量差异极大;有些岛屿仅见于高海拔,而在另一些岛屿则分布更广。它隶属于曾称“岛鸫复合体”类群,该类群现已被拆分成17个独立物种。

外形特征:体长19–21.5厘米,体重约53.5–69.3克。各亚种羽色差异显著:指名亚种ruficeps全身黑亮,头颈呈淡黄褐色,雌鸟略暗;layardi亚种雄鸟上体暗橄榄褐,脸喉浅灰,胸深褐,腹侧锈橙,肛周白;vitiensis亚种上体暗灰褐,下体灰白并带锈色晕染;hades亚种通体乌亮黑色;tempesti亚种雄鸟褐黑,头具浅褐灰帽,雌鸟整体更褐。嘴、眼圈及腿橙黄。成鸟换羽期见于4月及7–12月,提示换羽期较长或全年进行。

鸣叫特征:鸣声为多变而悦耳的哨音串,晨昏时发出。叫声包括急促的金属“chik-chik-chik…”或“chak-chak”告警声,起始急促而后放慢,另有短促沙哑音、微弱高音“tss”及飞行时的高“seeee”。

生活习性:留鸟,栖息于海拔自海平面至1300米的原始及次生雨林、山地森林和林缘,亦见于林间空地或公路旁。主要在林下层及地面活动,亦在树冠觅食;以无脊椎动物(昆虫、蜗牛、蠕虫等)及小型果实、种子为食,觅食方式类似乌鸫,在落叶层和灌丛中跳跃搜寻。

生长繁殖:繁殖期6月至翌年1月。巢为开放式杯状,由草茎、细根、叶脉、藤条、碎树皮编织而成,外覆苔藓或地衣,内衬柔软草叶,置于1.5–2米高的幼树或扭曲枝桠间,偶尔达5米。每窝产1–3枚卵,多为2枚,卵呈绿或蓝绿,密布褐色斑点;孵化期约18天,雏鸟留巢期17–19天。

区别辨识:在斐济群岛内,通过羽色组合可区分各亚种:ruficeps具黄褐色头罩;layardi腹侧锈橙明显;vitiensis下体灰白带锈;hades全身漆黑;tempesti头具灰褐帽。与同属其他物种相比,斐济岛鸫体型较小,喙及附肢橙黄,鸣声及分布岛屿亦具鉴别意义。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BirdLife International仍将其归入岛鸫复合体整体评估,故未单独评级。整体被认为无全球威胁,但各岛种群因森林丧失与退化呈缓慢下降趋势,部分岛屿型可能面临更大风险。

地理分布:繁殖区及全年居留地:斐济群岛主要岛屿——Kadavu(ruficeps)、Viti Levu及周边小岛(layardi)、Vanua Levu(vitiensis)、Gau(hades)、Taveuni(tempesti)。

其他:该种所属的岛鸫复合体原被视为单一超多变种,2024年依据基因组、羽色及鸣声研究拆分为17个独立物种,未来对资料缺乏岛屿型进一步分析可能再增新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斐济岛鸫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斐济岛鸫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