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喀岛鸫(英文名:New Caledonian Island Thrush,学名:Turdus xanthopus),是雀形目鸫科鸫属的鸟类。隶属岛鸫复合群,曾广泛分布于新喀里多尼亚主岛,现已极度濒危,仅余西北外海约3.5平方千米的内巴岛(Néba)及13平方千米的雅恩德岛(Yandé)的残存种群。通体褐色,腹部带红棕色调,具鲜明的黄嘴与黄色眼圈,栖息于海岸原生密林及红树林交界带。
外形特征:体长21.5厘米。雄鸟整体暗褐,上体偏红棕色,面及喉部羽色较淡呈灰褐,腹与两胁肉桂褐;雌鸟头略暗,下体色泽更暗淡。部分个体尾下覆羽具小白斑。嘴、眼圈及腿黄色至橙黄。幼鸟似成鸟,但嘴与裸露部分褐黄,下体具褐色斑点。内巴岛样本测量:雄鸟嘴峰–鼻孔15.6±0.9毫米,翅长117.6±4毫米,体重61.1±4克;雌鸟嘴峰–鼻孔15.8±0.4毫米,翅长114.2±1.9毫米,体重65.4±4.9克。
鸣叫特征:11月至翌年1月为主要鸣唱期,歌声柔和,仅在近距离可闻,通常持续不足两分钟(最长记录8分30秒)。除典型鸫类婉转旋律外,还会发出“chup”声及更刺耳的急促“chak-chak”告警声。
生活习性:留鸟,高度依赖海岸原生密林,偶见于千层树(Melaleuca quinquenervia)林、旋荚金合欢(Acacia spirorbis)林或外来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人工林,但不利用椰林。食性资料有限,已知吞食直径小于10毫米的果实,并回吐大粒种子;推测与岛鸫复合群类似,以无脊椎动物及小型果浆为主,在地面落叶层或林下层跳跃觅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12月至翌年1月(雅恩德岛),历史上主岛记录为6–11月。巢为开放式篮状,由枯枝、藤蔓、落叶编成,无泥,外径平均176×149毫米,内径96×80毫米,深63毫米,多置于2.9±0.8米高的缠结灌丛中,以树干、枯棕榈等为支撑。每窝通常2枚(平均2.2枚)蓝绿底带褐斑的卵,卵大小30.4×21.4毫米。孵化期约18天,雏鸟留巢12天;仅14.3%巢成功育雏,被石龙子(Epibator nigrofasciolatum)等捕食。每年繁殖1次,离巢幼鸟由双亲喂养约1个月。
区别辨识:本种为岛鸫复合群在新喀里多尼亚的唯一代表,体型小,羽色整体暗褐,黄嘴黄眼圈为显著特征,易与同属其他褐色鸫类区分。岛内无近似鸫属物种,故不存在同域混淆风险。
保护现状:IUCN: CR(极危,尚未正式评估)。虽岛鸫复合群整体被BirdLife International列为Least Concern,但新喀岛鸫已符合极危标准。主岛种群1928年后灭绝,残存种群仅约110–175只,受栖息地丧失、野猫、太平洋鼠、爪哇鹿及火蚁等外来种威胁,需严防黑鼠入侵。
地理分布:繁殖区:新喀里多尼亚西北离岸小岛——内巴岛(Néba)与雅恩德岛(Yandé)。非繁殖区:无迁徙,全年留居上述岛屿。
其他:岛鸫复合群原被视为单一多型种,现已拆分为17个独立种,新喀岛鸫与塔岛鸫、萨摩亚岛鸫及斐济岛鸫构成近缘分支。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新喀岛鸫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新喀岛鸫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