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氏鹪鹩(英文名:Cobb's Wren,学名:Troglodytes cobbi),是雀形目鹪鹩科鹪鹩属的鸟类。身长约为13-14厘米,仅在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的特定小岛上发现。其头部和颈部呈现灰棕色,尾部色彩更偏向亮棕红色,与近似物种如家鹪鹩有明显区别。该鸟种数量稀少,面临生存威胁。
外形特征:科氏鹪鹩成鸟头顶和颈部为灰棕色,逐渐过渡至背部、肩膀和尾部的亮棕红色。初级和次级飞羽上有12至15条褐色横斑纹,覆盖在暗灰色的底羽上。尾羽有十几道黑色细斑纹。眼先和耳覆羽呈均匀灰棕色,胸部及腹部为灰褐色。鸟喙黑色,虹膜棕色,腿黑褐色。部分个体可能因局部白化症而有白色或灰色羽毛。雌雄相似,幼鸟色彩更丰富,下体偏黄褐色。
鸣叫特征:科氏鹪鹩的鸣唱包括一系列杂乱的颤音和哨声,声音响亮,有时从海边巨石上的显眼位置发出,有时则深藏在tussac草丛中。叫声包括刺鼻的喵叫声和尖锐、干燥的churr声和颤音,当受惊时变得更加高亢、断续和爆炸性。
生活习性:科氏鹪鹩栖息于福克兰群岛的小岛海岸线上,偏好tussac草丛和无外来捕食者的环境。它们在海滩的岩缝和漂浮的海藻堆中觅食,也曾在企鹅洞穴中发现其觅食行为。科氏鹪鹩全年定居,不进行长距离迁徙,仅在邻近岛屿间移动。食物主要包括无脊椎动物。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9月至12月,科氏鹪鹩会建造一个卵圆形的巢,入口朝上,由tussac草和海豹毛发编织而成,内部铺满羽毛,通常位于地面或接近地面的高度。每窝产卵3至4枚,卵色为粉红或浅棕色,带有红或淡棕色斑点。孵化和育雏期未知。
区别辨识:与相似物种如莺鹪鹩相比,科氏鹪鹩的头部和颈部颜色更偏向灰棕色,缺乏明显的环眼,且嘴部更长且颜色更深。此外,其鸣唱和行为模式也有显著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科氏鹪鹩分布于福克兰群岛的特定小岛上,总数量估计在6000对左右,相当于12000只成熟个体。自2017年起,得益于对外来入侵物种的控制,其保护状况被下调至无危级别。
地理分布:科氏鹪鹩仅分布于南美的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主要在小岛屿上,尤其是那些没有外来捕食者的岛屿。
其他:科氏鹪鹩对引入的捕食者如鼠类和猫类高度敏感,同时tussac草生境的破坏对其生存构成威胁。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科氏鹪鹩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科氏鹪鹩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