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额绣眼鸟

Green-fronted White-eye Zosterops minor

绿额绣眼鸟(英文名:Black-fronted White-eye,学名:Zosterops minor),是雀形目绣眼鸟科绣眼鸟属的鸟类。为绣眼鸟科小型鸣禽,分布于新几内亚主岛及雅本岛、德恩特雷卡斯托群岛等近海岛屿,海拔500–1700 m的山地森林、林缘及次生灌丛最为常见。其“绿额组”仅指名亚种与rothschildi亚种额部无黑色,具极细或残缺的白色眼圈,过去常被视作独立种。全种体背橄榄绿,喉胸鲜黄,腹灰白,体型纤小,翼长约57 毫米,体重11 g左右。

外形特征:成鸟:额、头顶至背亮黄绿色,尾上覆羽稍黄;眼圈极窄或几乎缺如;颏、喉至上胸橙黄,余下体灰白,尾下覆羽黄色;雌雄同色。亚种差异体现在额部黑色有无、眼圈宽窄及背色黄绿深浅:chrysolaemus具黑色额基和宽阔白眼圈;gregarius背色较黄而暗,眼圈稍窄;delicatulus额、眼先及眼下全黑,眼圈最宽,背更绿、喉色较淡。幼鸟尚无描述。

鸣叫特征:发出响亮而连续的婉转啁啾,通常4–5个音阶递降,可多达12个音;另有短促单音,如上扬的“zweeit”或下滑的“tseew”。绿额组(minor与rothschildi)似缺此婉转长句,其余叫声与黑额组相似;chrysolaemus亚种鸣唱悠长甜美,叫声为高音上扬的“tswee”。

生活习性:留鸟,极少移动;栖息于山地森林、林缘、次生林及城镇花园,常单独、成对或小型单种/混种群活动。在树冠层觅食,通过叶间啄取昆虫和果实,亦取食无花果、鹅掌柴、Polyscias、Elmerrillia、Xylopia等果实及Rhus、Evodia花蜜。取果时可将果实按在枝上啄击破碎,被称作“thrashing”行为。

生长繁殖:繁殖信息极少。3月采得的绿额组成鸟性腺已增大;黑额组在10–11月发现繁殖个体,东胡翁半岛12月末至1月初有产卵雌鸟;chrysolaemus雄鸟8月睾丸显著增大。巢址、巢型、卵数、孵化期及育雏细节均未见报道。

区别辨识:在新几内亚山地,与同属的新几内亚绣眼鸟相比,本种色彩更鲜艳,眼圈更窄;与黄腹绣眼鸟相比,后者头顶褐色且分布海拔更高。亚种间以额部黑色有无、眼圈宽窄及背色深浅为区分要点。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各亚种群(绿额组与黑额组)分别评估均为“无危”,因分布普遍且数量尚丰。已记录于瓦里拉塔国家公园等保护地。

地理分布:繁殖区:新几内亚主岛山地(北部:Cyclops、Sepik、Snow山脉;中部:Weyland山脉;东部:Huon半岛;东南部:Milne湾以南山地;Vogelkop的Tamrau、Arfak、Fakfak山脉)。近海岛屿:雅本岛、德恩特雷卡斯托群岛(Fergusson岛、Goodenough岛)。非繁殖区:无迁徙,全年留居上述区域。

其他:系统分类复杂,过去部分亚种曾被视作独立种或与白额绣眼鸟同种。现承认6个亚种,Clement分类中分为绿额组(minor、rothschildi)与黑额组(chrysolaemus、gregarius、delicatulus、pallidogularis)。亚种rothschildi可能为minor与chrysolaemus的过渡类型;tenuifrons已并入chrysolaemus;pallidogularis部分作者认为与delicatulus无异。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绿额绣眼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绿额绣眼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