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腹绣眼鸟

Capped White-eye Zosterops fuscicapilla

黄腹绣眼鸟(英文名:Capped White-eye,学名:Zosterops fuscicapilla),是雀形目绣眼鸟科绣眼鸟属的鸟类。是巴布亚新几内亚中西部山地与德恩特卡斯托群岛的特有种。该种体长约9.5–11厘米,全身几乎一致的橄榄黄绿色,前额黑色,醒目的白色眼环与深色面部形成强烈反差;腹部鲜黄,极易辨认。根据IOC分布,繁殖区为西、中新几内亚山地;非繁殖区为弗格森岛与古迪纳夫岛。

外形特征:成鸟前额、眼先及眼环下方呈黑色,黑色延伸至头顶前部并与绿色后颈融合;白色眼环狭窄,前部被黑斑隔断。上体暗黄橄榄绿,腰羽稍黄;飞羽及尾羽暗褐。喉部与下体呈黄橄榄绿,腹部中央及尾下覆羽几乎为纯柠檬黄。雄性平均羽色更鲜亮,黄色更浓。亚种fuscicapilla(黄腹绣眼鸟指名亚种)与亚种crookshanki(奥亚塔布绣眼鸟)的区别在于后者体型略大,眼环更宽;头部黑色分布随岛屿而异:古迪纳夫岛个体仅眼先黑,弗格森岛个体黑色延伸至头顶及头侧。幼鸟额部暗绿,面部无黑色,体侧黄色较淡,尾羽较窄。

鸣叫特征:指名亚种鸣声为稍带滑音、带和声的“weecher”声,随后转入快速断续的“chip”声,类似家麻雀;群鸟发出带喘息的哨音“tyew”,比其他新几内亚绣眼鸟干哑。亚种crookshanki鸣声了解有限,已知为高音、带簧片感的颤音,部分音节带液体质感,亦发出“ti ti”叫声。

生活习性:留鸟,不迁徙。指名亚种栖息于海拔1200–2600 m的潮湿热带山地森林、次生林、中山草原孤立灌丛、林缘、废弃耕地及土著菜园灌木丛;在北部沿海山脉可低至750 米,与低海拔的黑额绣眼鸟绿额绣眼鸟)分布仅有极小重叠。亚种crookshanki栖息于800–1400 m的山丘及山地森林,常在800 m以上取代黑额绣眼鸟亚种pallidogularis。觅食活动于树冠及中层枝叶间,成群迅速移动,食物为果实与昆虫。

生长繁殖:繁殖资料稀少,仅知12月曾记录一巢。巢悬于庭院竹丛细竹叶片间,为浅椭圆形盆状,内部尺寸30×40×50 毫米,以干植物茎为主材,外覆绿苔及类似昆虫丝的柔软金黄绒毛。巢内仅见一雏鸟,其余繁殖细节未知。

区别辨识:在新几内亚山地,黄腹绣眼鸟凭借黄色下体即可与其他绣眼鸟区分:绿额绣眼鸟黑额亚种、新几内亚绣眼鸟等下体均白色。亚种crookshanki与绿额绣眼鸟亚种pallidogularis的分布区重叠海拔800 m以上,后者下体白色。与已拆分的黑头绣眼鸟极为相似,但后者颏、喉及下体亮黄,而黄腹绣眼鸟下体黄橄榄绿。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指名亚种分布广,局部极常见;亚种crookshanki范围受限,总体被认为不常见,但在弗格森岛900 m以上“相当常见”。

地理分布:繁殖区:西、中新几内亚山地(包括Tamrau、Arfak、Fakfak、Wandammen、Foja、西中央山脉、Cyclops山脉及北海岸山脉)。非繁殖区:德恩特卡斯托群岛的弗格森岛与古迪纳夫岛。

其他:黄腹绣眼鸟曾被视为黑头绣眼鸟的亚种;亚种crookshanki因眼环宽度、虹膜颜色、体型及鸣声差异,有学者主张提升为独立种“当岛绣眼鸟”。弗格森岛种群可能为指名亚种与crookshanki之间的过渡型或未被描述的亚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黄腹绣眼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黄腹绣眼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