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额绣眼鸟(英文名:Black-crowned White-eye,学名:Zosterops atrifrons),是雀形目绣眼鸟科绣眼鸟属的小型鸣禽。其显著特征包括大胆的白色眼环、黑色前额及除黄色喉咙和尾下覆羽外的灰白色下体。该物种在低地和山脚的森林、边缘地带和耕作区常见,通常成群活动,有时混入多种鸟类群落中。在苏拉威西岛、邦盖群岛和苏拉群岛(东部,苏拉威西岛)等地广泛分布。
外形特征:白额绣眼鸟身长11至12厘米,体重8.3至9.7克,部分个体可达12克。成鸟具有较宽的白色眼环,前部被黑色斑点中断,黑色延伸至眼环下方一半处;前额和头部前方呈黑色,逐渐与橄榄绿色上体融合;翅膀和尾羽为黑褐色,翼羽边缘为橄榄绿,尾羽仅部分边缘为橄榄绿;下颏、喉咙和尾下覆羽为淡柠檬黄色,胸部和腹部为灰白色;虹膜为浅棕色,喙为黑色,腿为淡角质色。雌雄相似,幼鸟喉部较暗淡,头部黑色较少,眼环较小。不同亚种在体型、上体颜色和喉咙色调上有细微差异。
鸣叫特征:鸣声多样,包含短而高音的颤鸣。此外,还发出喋喋不休和啾啾声,以及“tzew”和重复的“tititititit”颤音叫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原生和次生低地森林、山地森林、选择性砍伐和重度退化森林、森林边缘、灌木丛和耕作高地,海拔低至1500米。沿河流或道路轻易穿透森林。以昆虫和果实为主食,偶尔在小群体中觅食,活动范围广泛,从林下层到树冠层都有其活动踪迹。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为4月至5月,雄鸟在1月时有增大的生殖腺。巢呈杯状,悬挂在细枝的分叉处,由纤维、蛛网等材料搭建。每窝产2至3枚蓝色蛋,关于繁殖行为的其他信息尚缺乏。
区别辨识:与红树绣眼鸟的区别在于白额绣眼鸟的腹面为白色,与Warbling和Sulawesi White-eyes的区别在于其黑色前额。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印尼的苏拉威西岛、邦盖群岛和苏拉群岛(东部,苏拉威西岛),在苏拉威西中部至海拔1400米处普遍可见,同时在塔利阿布岛上也很常见。
其他:桑岛绣眼鸟 和 斯兰岛绣眼鸟 曾经被归类在 白额绣眼鸟下,目前已被认定为独立物种。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白额绣眼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