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夜鹭(英文名:Nankeen Night Heron,学名:Nycticorax caledonicus),是鹈形目鹭科夜鹭属的鸟类。别名: 肉桂夜鹭、红夜鹭,中型涉禽,顶冠黑色,身体栗红色,身长55-65厘米。主要分布于澳洲界,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广泛分布于近水树林、湿地和公园。在台湾有记录。
外形特征:棕夜鹭具有厚实体型,成鸟头戴黑色冠帽,背部和翅膀呈现深浅不一的红褐色至暗棕色,腹部白色,颈喉部颜色较淡。繁殖季节时,头顶会有两至三根细长的白色羽毛,末端黑色。眼睛黄色,繁殖期可变为橙黄色,面部皮肤黄绿色,腿色从亮黄色至暗黄色不等,繁殖期间可能变成亮粉色。幼鸟羽毛斑驳,头颈处有黑棕色与灰白条纹,腹部白色,尾巴红棕色,腿脚绿橄榄至灰橄榄色,喙主色灰黑,边缘黄绿色。雌雄相似,但雌鸟平均略小。
鸣叫特征:成年雄鸟在夜间离巢时发出'qu-arck'声,雌鸟和幼鸟则发出更高音调的'qu-ook'声。受惊时,会发出短促深沉的'quock'声,飞行时发出嘶哑的'quok'声,群聚觅食时发出尖锐的叫声。幼鸟前两周乞食时发出'kak-kakkak'声。
生活习性:棕夜鹭主要栖息于靠近水源的森林、湿地、红树林、淹没草原、公园和花园。它们昼伏夜出,晨昏和夜间活动频繁,白天则藏匿于沼泽、灌木丛或树林中。取食对象包括蛙类、小鱼、虾等水生动物,偶尔食用植物性食物。
生长繁殖:繁殖期因资源状况而异,南部地区高峰期为9月至次年2月,北部则为3至4月。与白鹭和鸬鹚共栖,筑巢于水边树木的松散平台上,每巢产卵2至5枚,孵化期约22天,幼鸟在巢中停留42至49天。
区别辨识:与绿鹭、黑鳽和褐麻鳽的区别在于颜色、体型和羽纹。相较于夜鹭,更偏向红棕色,上尾覆羽深棕色,臀部白色,尾羽红棕色带暗棕色横纹,体型略小。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澳新界,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爪哇、新喀里多尼亚、帕劳、卡罗琳群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诸岛。在澳大利亚大部分州常见,但在西部罕见或不存在。
其他:曾于19世纪中期被引入新西兰失败,后自然殖民化,首次确认繁殖记录于1995年。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棕夜鹭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棕夜鹭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