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鳽(英文名:Black Bittern,学名:Ixobrychus flavicollis),是鹈形目鹭科苇鳽属的鸟类。俗名:黑鳽鳽、乌鹭、黑长脚鹭鸶、黄颈黑鹭,通体近黑色,颈部两侧黄色。分布于热带亚洲,从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向东延伸至中国、印尼和澳大利亚。主要为留鸟,但部分北方种群会进行短途迁徙。
外形特征:黑鳽长58厘米,是Ixobrychus属中最大的鳽。上体均匀黑色,颈部两侧黄色,下体白色,布满深褐色条纹。幼鸟暗褐色而非黑色,特征与成鸟相似。雄鸟头部和颈后灰色,带有蓝紫色光泽,下巴、喉咙、前颈和上胸深棕色,夹杂黑白条纹,两侧有浅金黄色带。雌鸟较褐,对比度弱,喉部至胸部有黄色羽和白黑条纹。幼鸟变异性大,从赤褐色到深褐色,胸部黄色条纹,上体边缘浅色,面部绿褐色。
鸣叫特征:发出低沉、轰鸣、鼓状、略降调的'whoo-o-o-o-o'声,间隔约15秒,与同类有显著区别,常被邻近领域主回应。接近巢穴时会发出柔和的'co-oorh'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森林和植被密集的淡水溪流、池塘、湖泊、红树林、Melaleuca沼泽,以及河流边缘、泻湖、潮汐溪流和泥滩。主要生活在低地,但也可在高达1200米的山区发现。夜行性,但在多云天气的白天也会觅食,主要捕食鱼类、蛙类、蜥蜴、软体动物、甲壳类和昆虫。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随季风变化,筑巢于密集的芦苇、竹子或荆棘丛中,有时在树上,离水面1至15米。巢由枯枝和草茎搭建,直径230至350毫米,厚75毫米。每窝产卵3至5枚,平均大小41.6×31.4毫米。双亲共同孵卵,孵化期未知。雏鸟出生时覆盖白色绒毛,颈部和臀部微带淡棕色,眼睛起初黑色,后变为深棕色,虹膜、面部皮肤、腿和脚粉色至黑色。
区别辨识:与同属物种的区别在于全身深色和黄色颈部,体型较大。与绿鹭幼鸟相比,体型较小,下体斑纹更多,腿色暗淡。与Gorsachius夜鹭和林鳽的区别在于统一的深色羽毛和更长的刀状喙。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东洋界和澳新界,包括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在中国大陆,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偶尔出现在甘肃、陕西、河南等地。
其他:在澳大利亚,由于农业和牧场开发导致河岸栖息地破坏,以及河流盐化,黑鳽数量显著下降。但在新几内亚、印度南部、斯里兰卡、缅甸、越南南部等地仍较为常见。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黑鳽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黑鳽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