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麻鳽

Australasian Bittern Botaurus poiciloptilus

褐麻鳽(英文名:Australasian Bittern,学名:Botaurus poiciloptilus),是鹈形目鹭科麻鳽属的鸟类。又称棕色麻鳽或matuku hūrepo,昵称"bunyip鸟",大型涉禽,以其深具隐蔽性的羽毛和独特低沉的鸣声著称,通常更易闻其声而难见其影。分布于澳大利亚西南部、东南部,新西兰北岛、南岛和斯图尔特岛,新喀里多尼亚的Ouvea和Grande Terre,但在后者较为罕见。由于栖息地破坏,该物种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均面临严重威胁。

外形特征:褐麻鳽体型健硕,体长66至76厘米,翼展可达105至118厘米。头部至后枕为黑褐色,枕冠羽端带有淡皮黄色并饰有纤细的黑色波纹。上体斑驳褐色,下体则布满深褐色和浅黄色条纹,前颈和胸部具有明显的棕褐色纵纹。额、头顶至后枕颜色较深,羽缘呈皮黄色;眉纹、耳羽和颈侧为棕黄色,颚纹粗壮,褐色;颏、喉淡棕白色,中央喉纹呈棕栗色;胸、腹部皮黄色,前胸中央有一条粗大的棕栗色纵纹;两胁和腋羽为皮黄白色,带有褐色横斑;肛周和尾下覆羽乳白色,饰有淡褐色纵纹。虹膜黄色,眼先裸露皮肤黄绿色,嘴黄褐色,脚和腿淡绿色,跗跖和趾黄绿色。雌雄羽毛相似,体形纺锤形,体羽疏松。

鸣叫特征:雄鸟在繁殖季节发出响亮的共鸣"轰鸣"声,尤其在黄昏和夜晚更为频繁。此外,受惊时会发出短促刺耳的"craak"声,而雌鸟返回巢穴时会发出气泡般的叫声。

生活习性:褐麻鳽偏好栖息于湖泊、池塘、河流边缘的高大密集植被中,如芦苇、莎草、灯心草、香蒲等。它倾向于在静止、水位稳定的浅水域活动,偶尔也会出现在稻田中。以夜间活动为主,但也可能在白天觅食,尤其是在冬季。食物主要包括鱼类、甲壳类、昆虫、小哺乳动物和鸟类等。

生长繁殖:繁殖期主要在10月至12月(澳大利亚)或8月至5月(新西兰),产卵期从8月底至12月中旬,孵化期约25天。雌鸟单独筑巢,通常位于水面几厘米之上,由芦苇和其他植物构成。巢宽30至75厘米,厚20至22厘米。每窝产卵4至5枚,孵化由雌鸟承担,雏鸟孵化后约7周离巢,但有时在仅3周大时就会离开巢穴。

区别辨识:与Rufous Night-Heron相比,褐麻鳽体型更大,颈部更粗,且常单独活动而非群居。与的区别在于体型更大,背部呈褐色而非黑色。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

地理分布:分布在澳大利亚的西南部、东南部,包括塔斯马尼亚;新西兰的北岛、南岛和斯图尔特岛;新喀里多尼亚的Ouvea和Grande Terre,但在此地较为罕见。

其他:历史上,褐麻鳽曾因羽毛被用于制作钓鱼饵而受到猎杀,近年来则因栖息地丧失和退化而数量急剧下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褐麻鳽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褐麻鳽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