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颏风鹱(英文名:White-chinned Petrel,学名:Procellaria aequinoctialis),是鹱形目鹱科风鹱属的鸟类。体型较大,广泛分布于南半球的温带和南极海域,北至澳大利亚南部、秘鲁及巴西的南部,以及非洲南部和澳大利亚南部。在福克兰群岛到新西兰的南部岛屿上集群繁殖。此物种曾被误认为与白眶风鹱同种。
外形特征:白颏风鹱体长50-58厘米,翼展132-147厘米,体重1020-1550克。整体呈深灰色至黑色,下翼和大覆羽略显灰白,最显著的特征是白色下巴,尤其是在印度洋种群中更为明显。喙呈淡黄或角质色,鼻孔间有黑色条纹。腿和脚黑色,有时脚上带有粉色。性别相似,但雌鸟平均比雄鸟稍小。幼鸟与成鸟相似,但5月至8月期间换羽时外观更鲜亮。存在一些个体腹部有白色斑点的现象。
鸣叫特征:在繁殖地发出持续的咔哒声,飞行中很少听到。海面上,尤其在争食时会发出叫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海洋开阔水域,偏好大陆架外缘的海域,常在洋流交汇和上升流区活动。繁殖于亚南极岛屿,选择植被覆盖的斜坡或水浸泥炭地作为栖息地。广泛分布于南大洋,冬季在南纬30°至55°之间活动,随冷洋流北上至秘鲁附近的南纬6°,以及南非附近南纬9°,并记录于南巴西东南部至南纬20°。夏季,南乔治亚岛的繁殖个体迁至巴塔哥尼亚大陆架及边缘海域觅食。
生长繁殖:繁殖始于10月,但9月中旬开始返回繁殖地,经历约20天的产卵前离巢期,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产卵,平均孵化期为11月22日左右。雏鸟孵化后平均在4月21日离巢,繁殖地一般在5月初被遗弃。夜间活动,尤其在黄昏后。约91%的成功繁殖者会在下一季再次繁殖。筑巢于1-2米长的自挖洞穴中,产单枚白色卵,孵化期57-62天,由双亲交替孵化。雏鸟孵化后被父母轮流喂养,直到离巢。
区别辨识:与大黑风鹱和黑风鹱相比,白颏风鹱体型更大,头部更圆润,全身更丰满。可通过观察白色下巴进行区分,尤其是当这一特征明显时。此外,喙的模式也有助于辨别。与更大的巨鹱属(Macronectes spp.)和全黑的海燕属(Ardenna spp.)相比,白颏风鹱体积更小。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岛、新西兰南部岛屿、克罗泽群岛、马里恩岛、普林斯爱德华群岛等地。非繁殖期广泛分布于南半球温带至南极海域,北至秘鲁、巴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南部。
其他: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人类活动导致的低繁殖数量、猫和鼠类的捕食,以及渔业的附带捕杀。在某些地区,长线渔业造成的附带死亡占总死亡率的大部分,尤其是阿根廷海域。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白颏风鹱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