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嘴圆尾鹱(英文名:Stejneger's Petrel,学名:Pterodroma longirostris),是鹱形目鹱科圆尾鹱属的鸟类。中型优雅的海鸟,主要栖息于太平洋深处,仅在日本海域罕见。上体呈灰褐色,下体白色,背部有显著的暗色‘M’形图案。额头宽阔洁白,与较浅灰色背部形成鲜明对比,而深灰色的头部在视觉上突出。翼下大部分白色,仅手腕处有小黑斑,不同于其他许多海燕。尾端黑色部分明显,与相似的Cook’s和Masatierra圆尾鹱有别。
外形特征:长嘴圆尾鹱体长26–31.5厘米,体重114–167克,翼展70–76厘米。其特征为小型灰白相间的海燕,翼下有鲜明的黑白图案。额头羽毛白色,基部带有暗色斑点,脸前部分至眼上纹路纯白,头部和颈背至耳羽暗石板灰色,通常眼周呈近乎黑色,颈部两侧和后部有宽广的暗石板灰色区域,逐渐变为较淡的石板灰色覆盖其余上体。翅膀颜色更深,有清晰的‘M’形图案横跨翅膀和臀部最深。上尾羽石板灰色,中央羽毛尤其在尖端更暗,而外侧羽毛颜色较淡。翼下白色,飞羽末端有灰黑色条纹形成暗色边缘,内侧主翼羽上的条纹最窄甚至断开。领部白色楔形纹路从喉咙两侧延伸,将面具与半圆形颈环分开。虹膜深棕色,喙黑色,腿和脚趾蓝绿色混杂粉红至肉色,蹼部较为暗淡,带粉色或棕色肉色色调。两性外观相同。幼鸟与成鸟相似,但肩羽有狭窄的淡灰色边缘,呈现出微弱的鳞片状外观。与其他几种圆尾鹱相比,长嘴圆尾鹱在翼下图案、颈纹以及体型上具有独特性。
鸣叫特征:其叫声被认为与灰翅圆尾鹱相似,发出快速的‘ti-ti-ti’声。
生活习性:长嘴圆尾鹱是一种高度远洋的鸟类,除了繁殖和育雏几乎不靠近陆地。它们栖息在太平洋,繁殖于智利远西部的Juan Fernández群岛的Cerro de Los Inocentes山脉。作为越赤道迁徙者,它们会出现在日本附近的亚热带水域,主要在5月至10月间(主要季节为6月至11月)。最近的记录显示,它们可能在非繁殖季于北太平洋的亚热带水域最为常见,4月至6月和9月至10月间穿越赤道水域,可能遵循顺时针路线。这种海鸟广泛分散,有记录显示在1990年代夏威夷海域出现过七次,新西兰夏季也有记录,最近一次记录是在2011年11月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东北部海岸附近。
生长繁殖:繁殖始于11月,蛋的孵化可能发生在12月底到1月初之间,幼鸟在1月末或2月初破壳而出。夜间在繁殖地活动。它们与白颈圆尾鹱在同一混合群落中繁殖,但在其中形成单种集群。在洞穴中筑巢。单个白色卵,尺寸约为50.1–52.6毫米×37–37.5毫米。孵化期未知,但推测个体换班时间为14–21天。雏鸟有尘灰色绒毛,头部通常颜色较深,下体较浅或呈白色。大多在3月份离巢,但具体离巢期未知。
区别辨识:长嘴圆尾鹱与白翅圆尾鹱和白额圆尾鹱相比,后者有截然不同的翼下图案,前者翼下有更长更坚实的暗色条纹,而且在颈纹上有差异(没有白色的喉后楔形纹)。与迪氏圆尾鹱的颈和下体非常相似,但本物种看起来像是戴帽或戴兜帽,而不是戴面具,倾向于有较少的白色眼上纹,而上尾看起来比覆羽更暗。其他翼下图案相似的物种有不同的颈纹或是体型大得多。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太平洋:Alejandro Selkirk岛(=Mas Afuera,Juan Fernandez群岛,远西部,智利中部)。非繁殖期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包括日本南部海域以及智利南部沿海。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长嘴圆尾鹱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