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翅圆尾鹱(英文名:Great-winged Petrel,学名:Pterodroma macroptera),是鹱形目鹱科圆尾鹱属的鸟类。拥有厚重的身躯、大头和长而尖锐的翅膀,全身暗色,翼下有时会显示出轻微的对比色。该物种在南冰洋的亚南极岛屿上繁殖,分布范围广泛,从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到西澳大利亚之间,是深海中的专家。
外形特征:灰翅圆尾鹱成年个体均匀呈深褐色,翼下在某些光线下略显暗色,但可能看起来均匀,仅在翼基部附近有较淡的灰色。初级飞羽的基部是最浅的区域,可能呈现出银色光泽。眼睛深棕色,喙和腿黑色。两性相似。幼鸟在喙周围有较浅的灰色区域,刚离巢时更黑,首年内换羽前的飞行羽未更换。
鸣叫特征:通常在海上保持沉默,但在食物争执中可能会发出声音。在繁殖地夜间发出的叫声类似白头圆尾鹱,通常是飞行中的尖锐、清脆的哨声。在洞穴中的叫声是高音的重复‘ki-ki-ki-ki’,或者更尖锐的‘kik-kik-kik-kik’,以及‘kee-ik kukee-ik’,伴随着尖叫和粗犷的‘quaw-err’叫声。
生活习性:灰翅圆尾鹱栖息于温带和亚热带南大西洋及印度洋,繁殖于亚南极海域的岛屿上,通常低于400米海拔,但在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高达1400米。它们在深水区域觅食,偏好温度高于14℃的水域。夜间主要活动,偶尔在白天觅食(尤其是在南非非繁殖季节)。以鱿鱼为主食,辅以鱼类和甲壳类动物。
生长繁殖:冬季繁殖,返回繁殖地的时间因地区而异。单配偶制,形成长期或持续的伴侣关系。在自我挖掘的洞穴中筑巢,巢长约为0.6至2.9米,或在岩石裂缝、树根间或灌木下。产一枚白色卵,平均尺寸为65.6mm×48.6mm,重量约80.8克。孵化期51至58天,雏鸟孵化后由父母轮流照料。
区别辨识:与灰脸圆尾鹱非常相似,但灰脸圆尾鹱在新西兰繁殖,脸部的灰斑更大。与较小的Kerguelen圆尾鹱相比,后者翼下对比更为明显。与其他鹱属物种的区别在于翼下的淡色图案或腹部颜色,以及体型的壮硕程度。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分布在南冰洋,从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和南大西洋的戈夫岛到印度洋东南部的凯尔盖朗群岛和澳大利亚西南部的岛礁。非繁殖区覆盖了亚热带至温带的南大西洋和印度洋,直至南非和澳大利亚南部水域。
其他:曾有记录显示,灰翅圆尾鹱被远洋拖网渔船误捕,但规模尚不清楚。种群数量应定期监测,以检测显著变化;消除引入的捕食者对于保护该物种至关重要,例如在凯尔盖朗群岛。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灰翅圆尾鹱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