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喉啸鹟(英文名:Yellow-throated Whistler,学名:Pachycephala macrorhyncha),是雀形目啸鹟科啸鹟属的鸟类。体型敦实、喙厚重的小型鸣禽,雄鸟黑罩白头、喉部亮黄、腹面金黄,背部橄榄绿并具金黄颈圈,雌鸟灰褐朴素,胸腹淡黄;分布于印尼马鲁古群岛、苏拉群岛、邦盖群岛及塔宁巴尔群岛等,栖息于潮湿至干燥林地和灌丛,海拔自海平面至1600米,基本为留鸟,以昆虫、蜘蛛为主食,兼食少量果实。
外形特征:体胖、喙粗壮。雄鸟头顶至颈背黑色,形成显著“黑兜帽”,喉部白或亮黄(塔宁巴尔亚种为鲜黄),上体橄榄绿,颈背具金色细圈,下体鲜黄;雌鸟上体灰褐,喉部淡色,胸腹淡黄至浅褐色。五个亚种体型与色彩深浅略有差异。
鸣叫特征:鸣声多变,通常由响亮清晰的哨音组成,尾音常带1–2声鞭裂似“wee-wee-wee-WHIP-CHOO”;苏拉群岛种群发出先升后平的“whit tu tu tsit”爆破音节。
生活习性:主要栖于潮湿或多林生境,可进入较干燥及人为改造的灌丛、次生林、沿海灌丛及红树林。海拔分布随岛屿地形而异,苏拉群岛可达1000米,塞兰岛至1630米(多在600米以上),布鲁岛至1250米。属留鸟,未见长距离迁徙。觅食多在树冠或灌丛枝叶间,偶尔下地,常加入混合种类觅食群。
生长繁殖:暂无具体繁殖期、求偶、巢址、卵数及育雏等资料。
区别辨识:与同属种类区别:雌鸟与褐胸啸鹟相比体型更大、喙更长更厚;与印尼啸鹟相比喉部无纵纹;与褐啸鹟相比下体更黄、上体更褐。亚种间差异主要体现在体型大小、黄色浓淡及颈圈宽窄。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与非繁殖区重叠,仅分布于印尼东部岛屿:塔宁巴尔群岛(拉腊特、延德纳)、中马鲁古(塞兰岛、安汶岛、布鲁岛)、苏拉群岛及邦盖群岛。
其他:系统分类复杂,曾被视为金啸鹟的亚种之一;与巴巴岛啸鹟曾合并,现已分立。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其与黑颏啸鹟、黄背啸鹟及黑尾啸鹟等亲缘关系较近。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黄喉啸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黄喉啸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