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啸鹟

Australian Golden Whistler Pachycephala pectoralis

金啸鹟(英文名:Australian Golden Whistler,学名:Pachycephala pectoralis),是雀形目啸鹟科啸鹟属的鸟类。是澳大利亚体型紧凑、羽色鲜明的鸣禽,曾被归入多达73个亚种,后经分子研究拆分,现确认7个亚种,分布于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巴斯海峡岛屿、豪勋爵岛和诺福克岛。雄鸟具黑黑头、白喉及金黄下体,雌鸟灰褐并带黄腹羽缘;鸣声为响亮尖锐的口哨并带鞭梢式尾音。该种栖于密林下层的多种森林与灌丛,以昆虫等无脊椎动物为主食,一夫一妻制,双亲共育,杯巢以草茎叶及蛛丝编织,每窝2–3卵。整体数量尚丰,IUCN未作最新评估,大陆种群无危,但岛屿亚种因范围狭小列为易危。

外形特征:体长16–19厘米,体重19–32克,因亚种而异。雄鸟:头、颈背及胸带黑色,白喉鲜明,上体橄榄黄,下体亮黄,尾黑;诺福克岛雄鸟色似雌鸟,上体棕褐,胸淡褐渐转乳黄。雌鸟:头及上体灰褐或褐灰,喉及胸浅褐,腹及胁灰白,肛周淡黄。幼鸟全身近红褐色,飞羽及尾羽具红褐缘;第一年幼鸟似雌鸟,但保留红褐色初级飞羽、覆羽及尾羽,具红褐色翼斑,眼、嘴褐色。各亚种羽色深浅、领环宽度及尾色灰黑比例略有差异。

鸣叫特征:鸣声为连续响亮清晰的口哨,音量与速度常有变化,末尾常带1–2声鞭梢般短促高音。地域及个体差异显著,录音资料丰富。典型调型为“choo choo choo chip”或“peep peep peep pu-wit”;秋冬短曲仅1–2音后接鞭音“whi-whit”。另有“tweet-a-weet-a”串音及秋冬季上扬的“seep”声。

生活习性:栖于多种具浓密下木的生境:雨林、湿润与干旱桉树林、灌丛、木麻黄、白千层及班克木林地,亦见于公园、花园及外来松林。海拔分布自海平面至1500 米,北部昆士兰繁殖季可达1300 m以上,非繁殖季降至1000 m以下。多数留鸟,局部具海拔迁移,2–4月离开高海拔繁殖地,8–10月返回。觅食主要在树冠及灌丛,偶尔地面;以昆虫和蜘蛛为主,偶食果实,极少种子。常加入混合种群觅食群。

生长繁殖:繁殖期8月至翌年2月,主产卵9–10月;豪勋爵岛9–10月,诺福克岛9–12月。一夫一妻制,双亲共育。巢置于灌木或小树外侧直立分叉处,距地0.5–9 米,通常约3 米。雌鸟主筑巢,雄鸟协助;巢杯形,外径8.9–15.2厘米,内径5.1–7厘米,深3.2–5.1厘米,由细枝、草茎、叶、根、树皮与蛛丝构成,内衬细草等。每窝2–3枚卵,卵白色或乳黄、鲑鱼色,密布褐、红褐及暗灰色斑,多集中于钝端;平均23.8×17.3 mm(大陆)、26.2×18.4 mm(诺福克岛)。双亲轮流孵卵15–16天;雏鸟留巢10–12天,双亲共同育雏。巢常被杜鹃寄生,记录有苍色杜鹃、斑噪鹃及扇尾噪鹃

区别辨识:与同属绿啸鹟相比,金啸鹟雄鸟下体金黄而非褐,喉部黑白对比鲜明;雌鸟下腹带黄,绿啸鹟雌鸟喉部具明显白斑。与已分出的黑颏啸鹟红胸啸鹟等相比,金啸鹟羽色及鸣声均有差异。亚种间差异主要表现在羽色浓淡、领环宽窄及尾灰黑比例,需结合分布区域辨别。

保护现状:IUCN: Least Concern(无危,最近一次评估针对合并前复合体)。大陆种群普遍且局部丰富。豪勋爵岛亚种P. p. contempta与诺福克岛亚种P. p. xanthoprocta因分布范围极小,被列为易危(Vulnerable)。前者约2000只繁殖鸟,分布12 km²;后者约1000只繁殖鸟,分布5 km²,自1960年代起数量持续下降,主要威胁为栖息地丧失及黑家鼠捕食。

地理分布:繁殖区遍及澳大利亚东部自昆士兰凯恩斯以南至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向西贯穿南澳大利亚干旱区至西澳大利亚西南部,北至卡尔巴里;塔斯马尼亚、巴斯海峡的金岛与弗林德斯岛;豪勋爵岛;诺福克岛。非繁殖季部分种群向低海拔或开阔区移动,岛屿种群基本留居。

其他:历史上因亚种繁多,分类屡经调整;近期分子研究将多个亚种提升为独立种,如黄喉啸鹟红胸啸鹟等,但“西部啸鹟”P. p. fuliginosa与指名亚种基因差异小,仍归本种。系统发育研究表明其与美岛啸鹟关系最近。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金啸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金啸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