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啸鹟(英文名:Drab Whistler,学名:Pachycephala griseonota),是雀形目啸鹟科啸鹟属的鸟类。小型鸣禽,体长14–15.5厘米,通体以灰褐、赭色为主,雌雄羽色略有差异。该鸟种为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群岛、苏拉群岛及凯群岛的特有种,栖息于低地至山地的原生林、次生林及疏林灌丛。
外形特征:雄鸟前额、头顶及头侧烟灰色,上背灰褐,翅与尾暗灰褐;颏喉近白,胸灰赭,腹锈赭;虹膜暗红褐,喙与趾黑色至铅灰。雌鸟羽色与雄鸟相似,但色调更为均匀。幼鸟似雌鸟。亚种间差异明显:kuehni喉带灰,胸更暗灰褐,腹淡赭;examinata头顶石板蓝,喉白,胸浅灰,腹赭黄;lineolata背更灰、胸灰腹白;cinerascens背褐,胸灰褐,腹白微赭;johni上体橄榄褐,与头顶反差明显,下体一色锈肉桂,雌鸟喉胸具黑纵纹。
鸣叫特征:指名亚种(Seram)的鸣声为长达约15秒的欢快响亮长颤音;cinerascens(Halmahera)发出10–12个中等音高、音量渐强并稍加速的音符,收尾微弱“tu-wit”;kuehni(Kai Kecil)版本多变,最常见为4–5个响亮清脆音后接爆炸性双音,有时为6个响亮断音“kwik kwik kwik kwik kwik kwík”。
生活习性:留鸟。栖于原生及高大次生林,避开最密林;亦见干燥林、择伐林、灌丛及轻度开垦的疏林;不进入红树林。分布从海平面至低山丘陵:哈马黑拉最高655 m、塞兰1100 m(两地均不在海岸出现);巴占280–1200 m、奥比220–700 m、布鲁约500–1300 m、凯贝萨尔0–400 米;苏拉群岛仅见于低地。以昆虫为食,觅食范围从下层至冠层;偶尔加入混合种觅食群。
生长繁殖:仅在9月中旬记录到幼鸟,其余繁殖信息不详。
区别辨识:整体羽色暗淡,可与同属更鲜艳或具明显黑白对比的种类区分。cinerascens胸更灰褐、腹白,lineolata背灰腹白,examinata头顶石板蓝,johni下体一色锈肉桂且雌雄喉胸具黑纵纹,均可作为亚种识别要点。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与非繁殖区一致。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苏拉群岛(Seho、Taliabu、Sanana),可能已记录于Peleng岛;摩罗泰、哈马黑拉、巴占、特尔纳特、蒂多雷;布鲁岛;塞兰岛;凯群岛(Kai Kecil、Tual、Kai Besar);奥比岛。
其他:曾被视作棕啸鹟的亚种;亚种johni因羽色及鸣叫差异,有时被视为独立种红胸啸鹟,但最新研究认为其声型多样且与其他类群共享,暂列为本种亚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褐啸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褐啸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