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鹃鵙(英文名:Oriental Cuckooshrike,学名:Coracina javensis),是雀形目鹃鵙科鸦鹃鵙属的鸟类。雄鸟通体深铅灰,雌鸟略淡且下体具隐晦横斑。分布自喜马拉雅经中国南部、东南亚大陆至爪哇、巴厘岛,栖于开阔林地及林缘,多在高大树冠活动,主食大型毛虫及飞虫。
外形特征:体长23–30厘米,体重约100克。喙粗厚而微钩,黑色。成鸟:雄鸟上体深铅灰,初级飞羽黑色,尾羽黑色、端白;头侧有黑色“面罩”,喉与胸灰色渐白至腹。雌鸟体色稍浅,胸腹具细灰横斑,尾下覆羽尤显。幼鸟:上体棕褐,密布淡黄白鳞斑;下体污白具褐横斑;飞羽具宽白缘。亚成鸟似雌鸟,但下体横斑更宽。尾短且端白,自下方可见白斑。
鸣叫特征:常见叫声为响亮、尖锐的单音或双音“t'weer!”或“gii-yaak”,持续0.3–0.45秒,频3–4千赫,常自树顶或飞行中重复发出。另有低沉、带鼻音的“kerr-i-ou”“ko-iree”等喋喋抱怨声,用于近距离交流。鸣唱为罕见而悦耳的小调。
生活习性:留鸟,局部作短距离垂直或季节移动。栖息海拔自平原至2710米,偏好开阔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林缘、疏林及有散树的草原。常单独或成对在高大树冠边缘活动,偶尔加入混合鸟群。飞行时翅略下压,姿态稳健,频繁振翅。
生长繁殖:繁殖期因地而异,缅甸、安达曼为4–6月。巢筑于距地10–18米侧枝叉上,浅碗状,由细枝、草茎、蛛网外覆苔藓伪装。每窝2–3枚卵,卵绿或乳黄带淡紫褐色斑。双亲共同育雏。
区别辨识:与同属小型鹃鵙相比,体型明显更大,喙更粗厚,尾较短。暗灰鹃鵙等色似但体型小、尾更长。爪哇岛上与稍小的巽他鹃鵙重叠,后者耳羽近黑、下体无斑且更暗。与钩嘴林鵙相比,后者褐色、过眼纹明显;灰燕鵙体型更小,喙淡蓝锥形。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喜马拉雅山脉自巴基斯坦东北部(稀少)、印度北部、尼泊尔、不丹、东北印度、孟加拉国,向东经缅甸、泰国、老挝、越南、中国南部(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海南)及台湾,南至爪哇、巴厘岛及安达曼群岛。非繁殖期部分高海拔种群向低地扩散。
其他:分类史复杂,曾被视为“大鹃鵙”复合体,与印度鹃鵙、马来鹃鵙多次分合;现基于羽色与鸣声差异独立成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爪哇鹃鵙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爪哇鹃鵙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