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鹃鵙(英文名:Indian Cuckooshrike,学名:Coracina macei),是雀形目鹃鵙科鸦鹃鵙属的鸟类。通体以灰为主,雄鸟深灰、雌鸟浅灰并具黑色横斑,飞行时可见白色尾端与背部的浅色块。分布于印度中部、南部及斯里兰卡,栖息于开阔疏林、次生林及林缘灌丛,海拔可达2400米,居留性为主,仅在非繁殖季局部游荡。
外形特征:体长23–30厘米,体型粗大,嘴厚且明显下弯。雄鸟上体深石板灰,飞羽黑色;头侧具黑色面罩,自嘴基延伸至眼后;喉至上胸深灰,下腹白色并具灰色横斑;尾黑灰色,除中央一对尾羽外均具白色端斑。雌鸟上体较浅,面罩范围较小,全身横斑更浓密,下腹至尾下覆羽纯白。幼鸟通体褐色,上体与胸腹均具淡黄白鳞状斑;亚成鸟似雌鸟,但横斑更宽,飞羽外缘白色更显著。虹膜棕至橙棕色,嘴与腿黑色或深褐色。
鸣叫特征:极为嘈杂。常见叫声为尖锐刺耳的单音“skreeEk”,似鹦鹉尖叫,持续0.34–0.52秒,最高频率4.0–5.7千赫,常在清晨与傍晚自树顶或飞行中重复发出。另有近距离的咯咯抱怨声,如“kerr-i-ou”、“ko-i-rik”。偶尔可听到罕见而悠扬的婉转鸣唱。
生活习性:留鸟,局部具游荡性。喜开阔疏林、次生阔叶林、松栎林、柚木林、林缘灌丛、种植园及村庄散树环境,海拔0–2400米。常单独、成对或松散小群活动,在高大乔木树冠层逐枝跳跃飞行,搜寻猎物,偶至灌木或地面枯叶层觅食。食物以大型昆虫及其幼虫为主,如螳螂、象甲、半翅目、蟋蟀等,兼食无花果等浆果。曾被大盘尾盗食食物。
生长繁殖:繁殖期1–11月,在印度西部可见2–4月和8–10月两个高峰。巢筑于距地最高18米的水平枝叉上,呈浅碟状,由细枝、草茎构成,外缠蛛丝。每窝产2–3枚卵,卵色及孵化期尚无记录。双亲共同领域防御,推测共同育雏。
区别辨识:与相似种相比:暗灰鹃鵙和黑头鹃鵙体型明显较小,嘴细,尾更长且呈楔形;钩嘴林鵙偏褐色,眼后具明显黑色横带;灰燕鵙体型更小,嘴淡蓝而尖。亚种C. m. layardi比指名亚种体型略小,翼与尾较短,尾端白斑更显著,下翼覆羽横斑更浓。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在印度与斯里兰卡常见至甚常见,分布区内多个国家公园(如科尔贝特、纳加尔霍莱)均有记录,暂无全球性威胁。
地理分布:繁殖区:印度中部及南部,自北阿坎德邦向东至西孟加拉邦与奥里萨邦,并南抵特拉凡科尔;斯里兰卡为特有亚种layardi分布地。非繁殖季局部游荡,偶见于马尔代夫(2002年10月首次记录于北部Haa Dhaalu Kulhudufushi)。
其他:历史上曾与马来鹃鵙、大鹃鵙合并,现已依据羽色与鸣声差异分立为独立种。系统关系仍待进一步研究。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大鹃鵙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大鹃鵙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