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胸丛鵙(英文名:Orange-breasted Bushshrike,学名:Chlorophoneus sulfureopectus),是雀形目丛鵙科绿丛鵙属的引人注目的鸟类。其特征为灰色、黄色和绿色的羽衣,黑色的眼睛,橙色的胸部,以及独特的黄色额头和短眉纹。幼鸟缺乏眉纹。通常在荆棘林、阔叶林、河岸森林和灌木丛中单个或成对出现,偶尔加入混合物种群。在非洲的次撒哈拉地区广泛分布,但在中非、南非和非洲之角的大部分地区较为稀少。
外形特征:成年雄性橙胸丛鵙约17至19厘米长,体重24至34克;雌鸟体重24至32克。雄鸟的前额、头顶和长眉纹呈亮黄色,眼窝黑色,耳羽黑色,逐渐变为颈部侧面的深灰色;后冠到背部呈淡蓝灰色,其余上部羽毛到尾上覆羽和尾巴为绿色,除中央一对外的所有尾羽都有约3毫米宽的黄色尖端(T2尾羽上约为3毫米,到T6尾羽上增加到约8毫米),并在外侧三对尾羽上延伸成沿内缘的黄色边缘;飞羽暗棕色,初级飞羽具有绿色外缘基部和黄色近尖端边缘,次级飞羽具有绿色外缘,三级飞羽绿色,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尖端有狭窄的黄色边缘,翼小羽和上翼覆羽绿色,大覆羽尖端黄色;脸颊、下巴到喉咙亮黄色,上胸部橙色,其余下部羽毛亮黄色;翼下覆羽和腋羽黄色,飞羽下部广泛黄色(内缘宽阔的黄色边缘);虹膜深棕色;喙黑色;腿深灰或蓝灰色。雌鸟非常像雄鸟,但胸部的橙色较不鲜艳。幼鸟的头顶到颈部侧面、背和背部有灰色和白色条纹,眉纹淡黄褐色,背部和翅膀羽毛尖端白色或淡黄色,有暗色亚端斑,尾上覆羽有淡黄色条纹,喉咙和下部羽毛淡黄褐色,胸部、上腹部、胁部和大腿有白色和暗灰色条纹,眼睛浅棕色;亚成体类似成鸟,但前额橄榄色(而非黄色),眉纹白色,眼窝和耳羽淡灰色,上翼覆羽有黄色斑点,下部羽毛淡黄色;臀部和上胸部有残留的暗色条纹。
鸣叫特征:其响亮的‘what-to-tooo-dooo’歌声和责备式的‘skeeeeet’叫声和咔哒声常常是首先被察觉的。
生活习性:橙胸丛鵙主要以小型昆虫为食,包括蜜蜂、黄蜂和其他膜翅目昆虫,毛虫和其他幼虫,螳螂(Mantidae),甲虫(Coleoptera);毛虫和随后的膜翅目昆虫似乎是重要的食物来源。可能也会捕食小型鸟类的雏鸟。在各种水平上觅食,例如在金合欢树林的树冠层和Cryptosepalum森林的树冠和中间层。在树枝和叶状枝条间强烈而迅速地跳跃,短距离飞行,暂停并四处张望,然后快速地捕捉昆虫;沿着树向上移动到顶部,然后滑翔下降到附近树木的树冠底部。一个个体在开花灌木上捕食蜜蜂(Apis)时,非常静止地站立,当蜜蜂经过时将其抓住;它飞入相邻的树中,嘴里叼着每只蜜蜂,并用它撞击树枝。可能会在红嘴奎利亚雀的聚居地中捕食雏鸟。单独或成对觅食;经常加入混合物种群。
区别辨识:与较大的灰头丛鵙相比,橙胸丛鵙有更结实的喙,淡黄色的眼睛,没有眉纹。幼鸟和亚成体在羽毛颜色和条纹上与成鸟有所不同。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橙胸丛鵙在非洲次撒哈拉地区广泛分布,自然栖息地为亚热带或热带的干燥森林、干燥草原和湿润草原。它不是迁徙物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橙胸丛鵙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橙胸丛鵙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