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脸丝刺莺

Buff-faced Scrubwren Aethomyias perspicillatus

棕脸丝刺莺(英文名:Buff-faced Scrubwren,学名:Aethomyias perspicillatus),是雀形目细嘴莺科Aethomyias的鸟类。分布于新几内亚的山区中西部至东南部,常见于高海拔的湿润山林地带。其自然栖息环境为亚热带或热带湿润山地森林。

外形特征:体型非常小,约10厘米长,外表朴素。具有独特的橙色面颊和眼环,深色的眼睛格外突出。脸部、下巴和宽广的眼环呈赭色,与灰橄榄色的冠羽和前额形成鲜明对比。上身、上翼和尾巴为橄榄色,尾巴除中央一对外,其余尾羽有深色亚端带。下身浅赭色,两胁和腹部颜色较深。虹膜黑色或红棕色,喙暗褐色或黑色,有时下颌基部较淡,腿浅棕色或淡棕灰色。雄雌相似,幼鸟与成鸟类似。

鸣叫特征:叫声包括重复的音乐般的哨声‘wee sippee wee-sippee wee-sippee’,以及上升的‘ju ju jee’系列,或先升后降的‘jit-tita-weha-ta’。还发出尖锐的责骂声‘chut’作为警报。

生活习性:栖息于海拔1500至2450米的湿润山地和中高山地森林,偶尔低至850米,最高可达2800米。通常以昆虫为食,包括蛾类和小型毛虫。成鸟被观察到喂养巢中的幼鸟。在较低植被层至中层活动,有时会上升至树冠。常在活跃嘈杂的群落中游荡,经常与其他物种混群,如黑扇尾鹟睦扇尾鹟、斯克莱特鹪鹩和小雀鹰。在与山丝刺莺同域时,通常位于更高的植被中,不会像后者那样探查树干。

生长繁殖:幼鸟在5月、8月和10月可见。巢为大而结实的结构,侧入口接近顶部,带有轻微的门廊或檐篷,由苔藓、根须和竹叶构成,内部铺有羽毛、细草和根须,悬挂在灌木或幼树旁的空旷处,一次记录中距离地面0.75米。关于蛋的信息、孵化和离巢期未知,但巢中的幼鸟由双亲喂养。

区别辨识:与大型丝刺莺相似,但棕脸丝刺莺通常在较高的树木中发现,体型较小,有橙色眼环和灰色冠羽。在与山丝刺莺共存的地区,它通常处于更高的植被层,而不像后者那样探查树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新几内亚的山脉区域,包括Foja山脉、Bewani山脉、Adelbert山脉,从中西部韦兰山脉向东延伸至Mt. Bosavi,还包括休恩半岛和东南部山脉。

其他:在2018年的一项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中,该物种从Sericornis属移至复活的Aethomyias属。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棕脸丝刺莺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