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脸丝刺莺

Buff-faced Scrubwren Aethomyias perspicillatus

棕脸丝刺莺(英文名:Buff-faced Scrubwren,学名:Aethomyias perspicillatus),是雀形目细嘴莺科Aethomyias的鸟类。体型极小、羽色朴素的鸟类,主要分布于新几内亚的山地森林中。其最显著的特征是面部呈橙棕色斑块,环绕眼周形成明显的眼圈,头顶至后颈呈灰色,背部和尾部为橄榄色。该物种常活跃于中下层林冠,成小群或与混群鸟类共同活动,以昆虫为食。

外形特征:体长约10厘米。成鸟面部、眼周及颏部为橙棕色,形成明显的眼圈,与灰橄榄色的头顶和前额形成鲜明对比;上体包括上翼和尾部为橄榄色,尾羽除中央一对外,其余末端具暗色次端斑;下体为浅赭棕色,侧腹和腹部颜色较深;虹膜黑褐色、褐色或红褐色;喙黑褐色或黑色,下喙基部有时浅色;腿浅褐色或淡褐灰色。雌雄羽色相似。幼鸟羽色与成鸟相近。

鸣叫特征:鸣唱为重复的音乐性哨音“wee sippee wee-sippee wee-sippee”,也有上升的“ju ju jee”系列,或先升后降的“jit-tita-weha-ta”。警戒时发出粗糙的斥责声“chut”。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2,450米的湿润山地和中山地森林、木麻黄林、次生林及村庄花园,局部可低至850米或高达2,800米。为留鸟,不进行迁徙。以昆虫为食,成鸟以节肢动物如蛾类和小毛虫(鳞翅目)喂雏。主要在林下层至中层活动,有时可达林冠层。常结成活跃嘈杂的群体活动,常与其他鸟类混群,如黑扇尾鹟睦扇尾鹟黑领啸鹟棕鵙鹟。主要通过叶片上掠食获取食物。与山丝刺莺同域分布时,通常活动于更高层次,且不像后者那样探啄树干。

生长繁殖:繁殖期可见于5月、8月和10月。巢为大型结构,侧入口靠近顶部,具轻微的门廊或帽檐,由苔藓、细根和竹叶构成,内衬羽毛、细草和细根,悬挂于林缘的灌木或幼树上,一例巢距地面0.75米。关于卵、孵化期和育雏期的信息尚缺;雏鸟由双亲共同喂养。

区别辨识:山丝刺莺相比,棕脸丝刺莺体型更小,具明显的棕眼圈和灰色头顶,且活动于更高层次;与灰绿丝刺莺在低海拔重叠,但觅食策略不同。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新几内亚北部、中部、东部及东南部的山地:包括福贾山脉、贝瓦尼山脉、阿德尔伯特山脉,中部山脉从韦兰山脉向东,博萨维山,以及休恩半岛和东南部山脉。

其他:该物种曾被描述为Sericornis nigroviridis(暗橄榄绿色,头部至胸部及腹部中央为暗黑灰色,上喉部具灰色羽尖),基于采自新几内亚东南部瓦乌附近的一具标本,现被认为极可能是本种的黑色型个体。单型种,无亚种分化。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棕脸丝刺莺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棕脸丝刺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