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鵙鹟

Arafura Shrikethrush Colluricincla megarhyncha

棕鵙鹟(英文名:Little Shrikethrush,学名:Colluricincla megarhyncha),是雀形目啸鹟科鵙鹟属的鸟类。体型粗壮的林栖鸣禽,具极厚的喙。该种为“小鵙鹟”复合体拆分后的狭义物种,分布区域涵盖澳大利亚西北部和整个新几内亚低地及山脚,栖息于低地至中海拔的多种潮湿森林,包括次生林、沼泽林和红树林。其歌声洪亮多变,常被认为是最悦耳的林鸟之一。

外形特征:成鸟雌雄同色。指名亚种上体赭褐色,冠部较暗,眉纹及耳羽暗赤褐,飞羽外缘淡褐,尾羽暗赤褐色;下体淡赭红,喉胸具灰色宽纵纹,虹膜栗褐色,嘴褐角质色,脚灰色。幼鸟上体更暗,翼覆羽带赤褐缘;亚成体似成鸟,但次级飞羽与覆羽仍保留赤褐色羽缘。 亚种差异显著:batantae亚种上体暗橄榄褐,喉部浅黄,胸腹赭红并带灰染,胸具灰纹;parvula亚种头及上体暗灰褐,眉纹灰白,喉白具细纹,胸黄褐,腹部中央近白,嘴黑色。

鸣叫特征:歌声洪亮、旋律丰富,由数个穿透力强的哨音组成,通常呈先升后降的波浪式,结尾常带一至数个上扬的欢快节奏。叫声包括短促的“chek”和“whit”。

生活习性:留鸟,极少移动。主要栖息于低地至1850 m的原始雨林、季风林、次生高大灌丛及河岸林,偶见于红树林、纸皮树林及海岸灌丛。在新几内亚,70%以上时间在距地0–8 m的中下层觅食,地面活动约占13%;在澳大利亚则偏好1–10 m的灌丛和下层树冠。觅食时多在枝叶、枝杆、枯叶堆及藤蔓间啄取猎物,捕猎以啄食为主,辅以短距离飞扑和空中突袭。食物主要为昆虫、蜘蛛、蜗牛及小型甲壳类,偶尔取食种子、果实,极少捕食小鸟。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新几内亚为3月、5–6月及9–12月,呈双峰型;澳大利亚为8月至翌年2月,可多达一年五窝。领域性强,巢由两性共筑,为深而松散的杯状,由枯叶、细枝、树皮纤维、根须等构成,外径11–13厘米,内径7–8厘米,多置于距地0.5–2 m的细枝分叉或藤蔓间,偶有高达60 m记录。卵2枚(偶3枚),白色或粉/黄白带红褐及灰色斑点,大小23–28.5 × 17–21 毫米。孵化期16–19天,仅雌鸟孵卵,雄鸟可能协助;育雏期约10–12天,双亲共同喂养,每小时2–3次。孵化成功率60–72%,已知最长寿个体16年8个月。

区别辨识:锈色林鵙鹟相比体型较小,眼深色而非浅色;与乌鵙鹟黑林鵙鹟体型相似,但体色从不全黑;与灰鵙鹟相比体型更小、羽色更褐,胸具纵纹。亚种间可依上体色调、喉胸颜色及嘴色区分:指名亚种赭褐色带暗红;parvula亚种灰褐色,喉白,嘴黑;batantae亚种上体暗橄榄褐,胸腹赭红并带灰纹。

保护现状:IUCN: NE(未评估)。拆分后分布仍广,目前未被认为受威胁,但在澳大利亚北部较为少见。

地理分布:繁殖区:新几内亚西部(西巴布亚的拉贾安帕群岛、阿鲁群岛、吉德芬克湾、毛克山、迪古尔河流域、奥里奥莫河至莫尔黑德河之间、弗莱河流域)、澳大利亚西北部(西澳大利亚金伯利地区至北领地阿纳姆地)。非繁殖区无迁徙记录。

其他:本种为“小鵙鹟”复合体拆分后保留学名棕鵙鹟的狭义物种。亚种parvula与C. rufogaster normani存在杂交,形成过渡种群aelptes。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棕鵙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棕鵙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