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丝刺莺(英文名:Large Scrubwren,学名:Sericornis nouhuysi),是雀形目细嘴莺科丝刺莺属的鸟类。为中等体型、长嘴的高原刺莺,分布于新几内亚高地及亚彭岛的山地森林。整体羽色以橄榄褐与栗色为主,面部具明显锈红渲染,是该属中体型最大者,海拔分布范围1400–3500 米,偶至3750 米。
外形特征:体长11.5–13.5厘米,体型相对较大,嘴长。两性同型。指名亚种头顶橄榄褐,额及面部淡栗红;上体暗褐橄榄色,翼及尾羽更褐,羽缘带栗色渲染;下体淡橄榄褐,颏及喉具锈色;虹膜红褐或橙褐;嘴黑色或黑褐色;腿色变异,从淡肉色至暗褐色。幼鸟未描述。cantans亚种面部栗色延伸至胸,腹灰褐,尾下覆羽栗色;jobiensis亚种额及面部更深赭肉桂色,上体暗而少橄榄,下体更淡;virgatus亚种上体绿褐,冠及尾羽更褐,额、眉纹及脸侧淡赭或栗色,翼覆羽常具白或灰端斑;stresemanni亚种尾色更深、少栗,下体淡橄榄黄,胸具明显栗褐渲染;oorti亚种头、尾及翼更褐,背橄榄,喉及头侧淡栗,下体淡橄榄黄;monticola亚种似oorti但体型更大,下体更淡。
鸣叫特征:鸣唱为连续下降的音乐性絮语“weesee weesee weesee”,每二音略低;另有“sit ti tuwit, sit tu tuwit”的下降音列。发出粗糙斥责“chit”与音乐哨音“weet see see tu tu tu”的组合。virgatus亚种的鸣唱似指名亚种但更高、更稀疏。
生活习性:留鸟。栖息于海拔1200–3750 m的山地森林及其次生灌丛,东南部monticola亚种多栖于3000 m以上,virgatus与jobiensis亚种在600–1520 m的低山及丘陵森林活动。常4–5只小群活动于森林下层至中层,参与混群觅食。觅食方式类似澳大拉西亚爬树鸟或蓝顶鹛,在苔藓树干、藤蔓及附生植物上探取节肢动物,偶食种子。
生长繁殖:繁殖期记录于4–12月,涵盖雨季及旱季。巢为大型穹顶状侧口巢,筑于露兜树叶丛或悬挂的苔藓团中,由干露兜叶、细根、苔藓状苔类、蕨类及纤维构成,内衬细纤维及羽毛。每巢2枚卵,卵白色带淡紫褐底色,大端具暗色斑块,余部具淡褐斑;孵卵及育雏期未详。
区别辨识:与巴布亚丝刺莺相比,羽色更栗、少绿色,尾无次端带;与棕脸丝刺莺及灰绿丝刺莺相比体型明显更大。不同亚种之间主要差异在羽色深浅、下体色调及翼覆羽端斑有无。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新几内亚高地(西北部的鸟头半岛、韦兰山脉、拿骚岭、雪山山脉、伊登堡河坡、托里切利山脉、贝瓦尼山脉、亚历山大王子山脉、塞皮克–拉穆北坡、博萨维山、锡萨山、阿德尔伯特山脉、赫尔佐格山脉、胡翁半岛及东南欧文斯坦利山脉)及亚彭岛(亚彭岛)。非繁殖区:无迁徙,留鸟。
其他:分类地位复杂,曾将迷丝刺莺视为杂交种群并入本种;多个亚种界限尚待厘清,部分亚种可能为异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山丝刺莺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山丝刺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