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氏吸蜜鸟

Lewin's Honeyeater Meliphaga lewinii

利氏吸蜜鸟(英文名:Lewin's Honeyeater,学名:Meliphaga lewinii),是雀形目吸蜜鸟科吸蜜鸟属的鸟类。此鸟以澳洲艺术家John Lewin命名,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自北昆士兰至维多利亚中部,偏好湿润森林环境,常见于雨林和湿硬叶林中,亦适应城市公园与花园。其显著特征为橄榄灰体羽,脸颊带淡黄色斑块,喙较粗壮。

外形特征:体型中等,长约19-21.5厘米,体重27.5-49.5克(雄鸟)和27.3-41.5克(雌鸟)。上体暗橄榄色,头部转为暗灰色,具黑色眼纹,耳羽后部有突出的黄色新月状斑点,翼与尾缘呈黄橄榄色。下体略淡于上体,橄榄灰底色,腹侧有暗色条纹与淡黄色斑点。虹膜蓝灰至深灰褐色,喙黑,腿粉棕色渐变至前胫与趾尖的暗灰色。雄雌羽色相似,雄鸟体型较大。幼鸟类似成鸟,但上体更偏褐色,下体呈单调的黄橄榄色,尾下覆羽均匀稻草黄,虹膜深褐,新离巢幼鸟喙端有模糊的淡色部分。

鸣叫特征:发出快速连续的断音机枪声般的叫声,持续时间可达数分钟,每秒约11个音符,声音独特。此外,也会发出重复的响亮斥责声‘schwep’或强烈而略带沙哑的‘week’,通常在警戒时发出;偶尔会发出‘toc’或‘chot’,以约2-2.5音符/秒的频率缓慢单调地重复。

生活习性:栖息于雨林、湿硬叶林及其边缘植被,也见于次生林、公园、花园、果园、灌木丛、松树林以及种植园。海拔分布从海岸线到1000米,冬季小群体会向低海拔迁移。以果实、花蜜为主食,兼食昆虫、蜘蛛与软体动物。觅食活动遍及树冠至地面,常单独或成对行动,有时形成6-12只的小群体。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7月至翌年3月,筑大型深杯状巢,由树皮条、树叶、藤蔓、草、苔藓等材料构成,直径8.9-11.4厘米,深度6.4-7.6厘米,置于2.2-25米高处。一窝通常产2枚卵,孵化期14-15天,双亲共同育雏,雏鸟留巢期约15天,离巢后至少一周内仍受双亲喂养。

区别辨识:细嘴吸蜜鸟黄斑吸蜜鸟相区别,后者眼斑形状分别为圆形和椭圆形,且后者的眼色分别为蓝灰色和棕色。通过体型、叫声、耳斑形状大小辨别。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从北昆士兰至维多利亚中部,包括雨林、湿硬叶林及其周边的次生林、公园、花园等地。

其他:已适应人类活动区域,利用外来果实丰富饮食,可在小片残留雨林中生存。有时被视为软果作物害鸟,成熟果实吸引大量个体,造成损害。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利氏吸蜜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利氏吸蜜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