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嘴吸蜜鸟(英文名:Graceful Honeyeater,学名:Microptilotis gracilis),是雀形目吸蜜鸟科Microptilotis的鸟类。广泛分布在澳大利亚的阿鲁群岛、新几内亚南部、托雷斯海峡岛屿以及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约克角半岛。该鸟以橄榄灰色为主调,具有一块圆形的淡黄色颊斑和相对纤细的喙。在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的低地森林中较为常见。
外形特征:细嘴吸蜜鸟体长约15至17厘米,体重介于12.5至17克之间。其上身主要是深橄榄色,头部侧边逐渐变为灰橄榄色,下巴和喉部可见淡淡的黄色。耳羽后方有显著的黄色斑点,喙基部呈现黄色到橙黄色。翅膀和尾巴边缘比背部更亮黄绿色,下体为淡橄榄灰色,腹部中央有隐约的黄色条纹。虹膜呈灰棕色或蓝灰色,喙为黑色,腿脚颜色从浅至暗灰色不等。雄鸟和雌鸟在外表上相似,但雄鸟体型略大。幼鸟与成鸟非常相似,但背部、肩部和臀部带有棕色色调,髭纹不那么明显。
鸣叫特征:细嘴吸蜜鸟会发出多种声音,其中最常见的是柔和的‘plit’或‘chip’声,有时为更尖锐的‘plik’。在新几内亚和阿鲁群岛,这种叫声表现为急促的‘kip’、‘tchick’或‘tuk’。它们还会发出高音上升的口哨声‘wip-wip wip…’或‘whit-whit-whit…’,由4至12个音符组成,每秒约4个音符。
生活习性:栖息于雨林边缘、藤蔓灌木丛、再生雨林及邻近的开阔森林和树林地带。它们在树冠层、中冠层和下层灌木中觅食,高度通常在2至18米之间。食物包括花蜜、果实和昆虫,觅食时会在花朵、枝叶、果实和藤本植物中搜索。偶尔也会在花园和村庄中的果园里活动。
生长繁殖:在澳大利亚东北部,繁殖季节为9月至次年2月,筑巢期一般在10月至次年1月,孵化期约为15天,雏鸟期大约10至11天。巢穴为杯状,由苔藓、藤蔓、树皮纤维等构成,内部铺有植物绒毛,位于活植物的外层枝叶中,高度从0.75至3米不等。
区别辨识:与利氏吸蜜鸟和黄斑吸蜜鸟相比较,细嘴吸蜜鸟的颊斑形状为圆形,而非新月形或椭圆形。此外,成鸟具有蓝灰色的眼睛,而利氏吸蜜鸟的眼睛呈蓝色,黄斑吸蜜鸟的眼睛呈棕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在澳大利亚,主要分布于阿鲁群岛、新几内亚南部、托雷斯海峡岛屿以及约克角半岛。在新几内亚,分布于低地、次生林、森林边缘、原始森林、季风森林、稀树草原、河岸森林和轻度林区。在澳大利亚,从海岸到山麓和山脉,偶尔到高原,大部分海拔低于500米,偶尔可达800米左右。
其他:在IOC分类中,imitatrix被独立为阿洛摄蜜鸟。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细嘴吸蜜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细嘴吸蜜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