盔吮蜜鸟

Helmeted Friarbird Philemon buceroides

盔吮蜜鸟(英文名:Helmeted Friarbird,学名:Philemon buceroides),是雀形目吸蜜鸟科吮蜜鸟属的鸟类。是澳大利亚大陆体型最大的吸蜜鸟,因喙基具盔状突起而得名。体长32–36厘米,体重90–180克,分布自印尼小巽他群岛、新几内亚至澳大利亚北部沿海与内陆低地,栖息于红树林、季风林、河岸林、次生灌丛乃至城市公园。该种在新几内亚低地被视为代表性鸟声,全年繁殖,营大型悬巢,杂食。IUCN评估为无危(LC)。

外形特征:成鸟具粗厚微下弯的黑喙,上喙基部具向后倾斜、圆钝而突出的盔突;眼先及头侧裸皮呈深青灰至黑色,喉至上胸具银白纵纹,下胸具矛状羽领;全身灰褐,尾上覆羽具细白点。雌雄同色。幼鸟盔突仅为小突起,后颈羽冠短而不显,上体带褐,翼覆羽具窄褐端,喉至上胸纯白无纹,眼色褐红或灰。各亚种差异主要在体型、盔突大小及羽色深浅:指名亚种羽色最浅;jobiensis盔突几乎缺如;yorki盔突大而突出,头顶银白;novaeguineae整体色深。

鸣叫特征:极为嘈杂,声域宽广且粗糙。在新几内亚与华莱士区,2–4音节响亮鼻音短语如“keeyo-keoway”或“kowee ko keeyo”反复12次左右,清晨与夜间均闻;另有嘶哑“kurr-rk”、哀婉“poor devil”、警戒“watch out”及清脆“chilanc chilanc”等。雌雄可二重唱,常于傍晚与黎明前对答。

生活习性:主要为留鸟,局部随蜜源微动。栖息海拔自海平面至1600米(新几内亚局部达2170米)。生境多样:红树林、季风林、河岸千层树林、桉树林、次生灌丛、城市花园等。以花蜜、果实、种子及昆虫、蜘蛛为主食,偶食蜥蜴及鸟卵;在树冠层探花取蜜,也悬停啄食。常单独、成对或小群活动,富攻击性,驱赶小型鸟,却与褐黄鹂(褐鹂)并存。

生长繁殖:澳大利亚繁殖期9月至翌年2月,新几内亚全年(除旱季初期)。巢为大型松散敞口杯,直径15–23厘米,深15–18厘米,由树皮条、叶、藤蔓构成,常利用旧巢材料,悬于树梢或水平枝末端,高1.5–18米,常近水。每窝2–4卵(澳3–4、新几内亚2–3),孵化17–19天,雏期15–18天,双亲育雏,离巢后继续喂养2–3周。巢常被噪鹃(Eastern Koel)及噪八声杜鹃淡色杜鹃)寄生。

区别辨识:以体型最大、盔突显著及头侧大块裸皮区别于同属其他吮蜜鸟。与银冠吮蜜鸟相比,后者头顶银白且无盔突。亚种间差异主要为盔突大小与羽色深浅,需结合分布与体型综合判断。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印尼小巽他群岛(罗地岛、帝汶、龙目岛、松巴哇岛、弗洛勒斯岛等)、新几内亚主岛及近岸岛屿、澳大利亚北部(北领地阿纳姆地、昆士兰约克角半岛沿海)。非繁殖区:局部仅作短距离游荡,如澳大利亚北部旱季向达尔文地区移动,托雷斯海峡小岛偶见。

其他:分类尚未完全厘清,分子研究及羽饰磨损与声纹分析仍需深入;可能包含多个隐存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盔吮蜜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盔吮蜜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