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短嘴旋木雀

White-browed Treecreeper Climacteris affinis

白眉短嘴旋木雀(英文名:White-browed Treecreeper,学名:Climacteris affinis),是雀形目短嘴旋木雀科短嘴旋木雀属的鸟类。琴鸟总科最早分支的后代之一,与全球其他地区的旋木雀无亲缘关系。这种小型鸟类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中南部的干燥及半干旱林地,是适应干旱环境的唯一家族成员。以树干爬行搜寻昆虫为生,尽管某些地区的种群数量有所下降,但其IUCN保护状态仍为最低关注级别。

外形特征:白眉短嘴旋木雀体长14至16厘米,翼展约22厘米,体重21克。雄鸟成鸟上身大部分为深灰色,除棕色的背部和黑色的尾端带。面部特征包括黑色的眼纹、白色且逐渐变细的眉纹,以及黑白相间的耳羽。雌鸟与雄鸟相似,但眉纹上方有一条淡红褐色的边线,上胸部中央有红褐色和暗白色相间的条纹。幼鸟的面部图案较成人模糊,喙呈淡灰色。两性均有黑色的喙和腿脚,深褐色的眼睛。

鸣叫特征:主叫声为清脆的类似昆虫的颤音,有时被描述为‘刺耳的叫声’;此外还有更响亮的口哨声,‘叮叮叮’。叫声的用途尚不完全清楚,因为发出频率不高。

生活习性:白眉短嘴旋木雀栖息于干燥和半干旱的林地,尤其是老生长的灌木林,而非河岸的桉树林。它们主要以蚂蚁为主食,同时也会吃蜘蛛、甲虫、蛾、苍蝇、白蚁和各种昆虫幼虫。它们既能攀爬树木,也能在地面活动,经常在倒下的树木、木头堆、枯叶中觅食,特别是在植被茂密的地方。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西澳大利亚始于7月,而在维多利亚则从8月末持续到11月末,但具体时间每年有所不同。通常会尝试第二次繁殖,尤其是在雨量充沛的年份。繁殖群体由一对配偶组成,有时还包括1至3个前一年的雄鸟后代作为帮手。巢由树皮纤维、干草、毛发、羽毛或植物绒毛构成,放置于树洞中,深度从8到42厘米不等,通常位于死树或活树的枯枝上。筑巢期间,只有雌鸟孵化,孵化期约为18天,幼鸟孵化后至少7天内由雌鸟照顾,喂食频率平均为每小时7.3次,直到26天后离巢。

区别辨识:与较大的、颜色更深的褐短嘴旋木雀相比,白眉短嘴旋木雀的腹部条纹更为明显,耳羽条纹不那么明显,而且在地面上的时间较少。白眉短嘴旋木雀的叫声为独特的‘prrrpt’昆虫般的叫声,而褐短嘴旋木雀的叫声则为短暂的尖锐‘peep’。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中南部,包括维多利亚州西部和南澳大利亚州东部。两个亚种的分布区域不重叠:C. a. affinis位于斯宾塞湾以东,C. a. superciliosus位于以西。

其他:白眉短嘴旋木雀是澳大利亚特有的7种短嘴旋木雀中的一种,其余6种分布在澳大利亚,1种在新几内亚。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白眉短嘴旋木雀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