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旋木雀(英文名:Eurasian Treecreeper,学名:Certhia familiaris),是雀形目旋木雀科旋木雀属的鸟类。又名普通旋木雀,体型娇小、羽色与树皮极为相近的林栖鸟类,常单独或成对在高大乔木的树干上螺旋式攀爬,外形似微型啄木鸟。它广泛分布于古北界,自爱尔兰至日本,在中国可见于东北、华北、西北及新疆等地。因其羽色隐蔽、行动低调,常被忽视,却以独特的攀树方式与清脆的鸣声著称。
外形特征:体长约12.5厘米,体重7.8–10克。成鸟头顶和后颈亮红褐,羽缘黑色,羽干纹白色;眉纹自喙基延伸至后颈,呈长而明显的白色;上体其余部位具白色羽心及黑色羽尖,形成显著的鳞状斑;腰及尾上覆羽更显红褐;飞羽深褐,除最外侧三枚外均具乳黄色宽带;尾羽淡褐,羽轴淡红褐;喉、胸及腹部几乎纯白,两胁微沾浅褐;虹膜褐色;上喙黑褐,下喙淡褐或带粉红;腿色淡褐至暗褐。雌雄同色。幼鸟上体白斑更大,下体近白而具细小黑斑。各亚种差异主要体现在色度、斑纹粗细及体型大小,如指名亚种较红褐,英吉利亚种 britannica 上体更深、下体较暗,日本亚种 japonica 上体更暗,斑点多而小等。
鸣叫特征:常见叫声为尖锐、高亢而具颤音的“srrih”或“tsree”,常缓慢连鸣,用于联络或警戒;惊扰时发出更急促的“tsee”或“ziih”。雄鸟鸣唱全年可闻,尤以晚冬至春季最盛,旋律由高而低,先轻颤后响亮,终以清脆上扬哨音作结,持续约3秒,结构为“tsee-tsee-tsi-tsi-si-si-si-si-sisisisisi-tsee”。与短趾旋木雀相比,本种鸣声更长、音域更宽且更具重复性。
生活习性:栖息于各类森林、林地及大型树木的花园,偏好成熟云杉、山毛榉、冷杉、松等,亦见于河岸林、混交林及城市公园。北方种群可下至海平面,南方则多栖于山地,瑞士可至2230米,伊朗高达3000米。西、南种群多为留鸟,北方个体冬季南迁,迁徙距离可达数百公里,但极少跨海。觅食时自树干基部螺旋上攀,用细长喙探取树皮缝隙中的昆虫、蜘蛛,冬季兼食少量种子;常单独活动,亦加入混合觅食群。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西欧为3月下旬至6月,日本为5–7月。一夫一妻制,偶有一雄二雌。巢筑于树皮后缘、裂缝或建筑物缝隙,距地可达16米,由雌雄共筑,雌鸟加衬羽绒、毛发等;每窝2–9枚卵(西欧通常5–6枚,日本3–5枚),卵白底红褐细斑;雌鸟孵卵12–20天,雏鸟由双亲喂养,留巢12–19天;约20%对可育第二窝,雄鸟常边育雏边建新巢。
区别辨识:与极为相似的短趾旋木雀区分困难,主要依据:旋木雀眉纹在眼上前端更明显,下体更洁白,上体斑纹呈鳞状而非纵纹,喙略短,鸣声更长更复杂。各亚种间差异以色度、斑点粗细及体型为主,如 britannica 色深,daurica 上体较灰,tianschanica 喙显著更长等。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总体数量尚丰,但在分布北缘及南缘局部稀少。欧洲种群因老龄林丧失及生境破碎化呈下降趋势;严寒冬季,尤其冻雨天气对其影响显著。
地理分布:繁殖区横跨古北界:自爱尔兰、英国向东经欧洲、俄罗斯至西伯利亚;南自伊比利亚、意大利、巴尔干、土耳其、伊朗,北抵芬诺斯堪的亚;亚洲东部自西伯利亚、蒙古东北部、中国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部、山东半岛)、朝鲜半岛至日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在中国,繁殖于新疆北部、青海东部、甘肃、陕西秦岭、山西等地,冬季偶见于河北北戴河及山东青岛等沿海平原。
其他:该种曾与霍氏旋木雀及美洲旋木雀美洲旋木雀被视为同一种,后因遗传及鸣声差异而被拆分。分类学研究指出,科西嘉亚种 corsa 与高加索亚种 caucasica 为曾广泛分布谱系的孑遗。文献中提及的 kurilensis 与 orientalis 被视为 daurica 的同义词,但前者或具稳定羽色差异,尚待进一步研究。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旋木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旋木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