峭壁霸鹟

Cliff Flycatcher Hirundinea ferruginea

峭壁霸鹟(英文名:Cliff Flycatcher,学名:Hirundinea ferruginea),是雀形目霸鹟科峭壁霸鹟属的唯一物种。原属中的Swallow Flycatcher被合并为其亚种H. ferruginea bellicosa。原生于南美洲,偏好栖息于靠近亚热带或热带干湿森林、低地森林、山地森林以及重度退化森林边缘的悬崖和峭壁。

外形特征:成年峭壁霸鹟约18.5厘米长,翼展宽广,喙宽而尖,翅膀细长,外观似燕子。上体呈暗褐色,有独特的红褐色臀部和尾基。翼羽尖端深色,其余部分为肉桂红褐色,飞行时尤为明显。下体淡肉桂红褐色,喉部有灰色斑点。

鸣叫特征:发出类似美国红隼食蝠隼的高音调叫声,包括‘wheeeyp’、‘killy killy’、‘kaleé kale’或响亮的‘wha-deép wha-deép’声。黎明时的歌声为快速重复的高音‘kit-ti-léé’。

生活习性:常单独或成对出现,偏爱在悬崖、岩石露头、峡谷壁、滑坡和陡峭河岸旁的成熟林或次生林附近栖息。低地种群海拔从海平面至2000米;安第斯山脉种群主要位于900至2200米,局部高达2700米。南向种群迁徙,北向种群则为留鸟。

生长繁殖:几乎未知,但在委内瑞拉有报道在1月发现活跃的巢穴,位于10至12米高的悬崖裂缝或路堑中。巢为开放杯状,主要由草和湿苔藓构成,放置于悬崖或路堑的裂缝或平台上,偶尔在建筑物或人造结构中。每窝产两到三个粉白色带棕色标记的蛋。

区别辨识:纹喉丛霸鹟相比,体型更大,喉咙有条纹。在安第斯山脉的种群有更多白色的面部斑点。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委内瑞拉分布较为零散,但在巴西东南部较为常见。由于森林砍伐可能正在增加和扩散。

地理分布:仅分布在安第斯山脉以东的南美洲,遍及除智利外的所有南美国家。亚马逊盆地周边的山麓和支流源头的最高海拔,向南延伸至阿根廷中部,越过潘帕斯草原至南部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以及亚马逊盆地东南部的巴西高原,直至大西洋和巴西东南部海岸。

其他:近年来首次记录出现在哥伦比亚圣玛尔塔山脉、玻利维亚的诺埃尔肯普夫梅尔卡多国家公园、巴西的卡拉科尔和因特瓦莱斯州立公园等地。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峭壁霸鹟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