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蝠隼

Bat Falcon Falco rufigularis

食蝠隼(英文名:Bat Falcon,学名:Falco rufigularis),是隼形目隼科隼属的鸟类。小型热带低地和山脚地带的猛禽。偏好森林边缘和半开阔地带的高树,有时出现在人类建筑附近。曾在墨西哥和中美洲北部的玛雅遗址以及城镇局部发现。全身暗色,喉咙白色或橙黄色,飞行中易与白领黑雨燕混淆。以黄昏捕食蝙蝠而闻名,但主要食物是飞行中的小鸟。

外形特征:食蝠隼体型小巧,长度23至30厘米,雄鸟体重108至150克,翼展51至58厘米;雌鸟体重177至242克,翼展65至67厘米。头部和上体蓝黑色,上背至尾羽覆羽灰边;喉咙、上胸和颈部后方白色至橙色;其余胸部黑色,细白条纹;腹部、大腿和尾下覆羽赤褐色;尾巴黑色,具细白或灰色条纹及白或橙色尖端。虹膜深棕色,蜡膜和眼周环亮黄色,腿橙黄色。雌鸟比雄鸟大,平均大18%,重64%。幼鸟颜色较暗,喉部更橙色,胸条纹带土黄色。

鸣叫特征:独处时安静,但成对时极为喧闹。发出快速尖锐的尖叫“kee-kee-kee..”或“kew-kew-kew..”,尤其是在繁殖季节和巢边。叫声也会变成更高更细的“tsee-tsee-tsee...”。还有更长的“keee-keee-keee...”,以及食物乞讨时的雌鸟和雏鸟发出的颤音或高音哀号。

生活习性:食蝠隼主要栖息于热带森林,从低地至海拔约1700米的山区森林,偶尔在城市地区被记录到。它们似乎大部分时间是定居的,但在非繁殖季节,一些个体(可能是幼鸟)会四处游荡。食谱广泛,包括蝙蝠、鸟类和大型昆虫,其中蝙蝠和鸟类占食物总生物量的大部分,昆虫数量上占主导。狩猎活动主要在黎明和黄昏进行,有时持续到深夜。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从2月到6月,筑巢于树洞、鹦鹉挖掘的洞穴、旧的啄木鸟巢或悬崖上,通常离地面10至50米。每窝产卵2至4枚,平均大小40.6毫米×31.7毫米,重约22克。孵化期估计为30天,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承担,但雌鸟承担大部分孵化工作。幼鸟约35至40天后离巢,但至少12周内仍依赖父母。

区别辨识:橙胸隼黄眉隼相比,食蝠隼的胸部条纹更细,头部不那么块状,喉咙在南美洲不是纯白色,脚小得多。黄眉隼具有浅色颈背,较长且条纹更明显的尾巴和更窄的翅膀。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食蝠隼广泛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从墨西哥北部到阿根廷东北部,包括特立尼达岛。在巴西圣卡塔琳娜州最近有记录。

其他:尽管广泛分布,但在某些地区,如玻利维亚高地和中美洲,由于农业扩张和农药使用,已发生局部灭绝。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食蝠隼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