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镰嘴䴕雀(英文名:Greater Scythebill,学名:Drymotoxeres pucheranii),是雀形目灶鸟科大镰嘴䴕雀属的鸟类。曾被归入Campylorhamphus属,后因遗传学研究发现其与弯嘴䴕雀关系更近而单独设立了新属Drymotoxeres。大镰嘴䴕雀体型庞大,拥有厚实而深弯的喙,活跃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高湿度云雾森林中,从哥伦比亚中部到秘鲁东南部都有分布。
外形特征:大镰嘴䴕雀身长24至30厘米,体重介于63至78克之间。它是同属中体型最大、最重的种类,喙较短、粗壮且弯曲程度小于同类。成鸟上体呈暗红褐色至栗色,头部颜色略深,臀部、翅膀和尾巴为深红栗色;头冠和颈背带有细窄的淡黄色条纹,有时延伸至上背部;耳羽黑色,明显被白色眉纹和更为醒目的白色髭纹框起;下体为红褐色至栗色,喉部和胸部有模糊的锈色至灰色条纹,偶尔可见于上腹部;虹膜深棕色;喙色从淡粉角质色至乳灰色,基部黑,鼻孔处黑色;腿和脚为灰棕色至深棕色。雏鸟比成鸟更偏红色,头部、背部和下体有粗糙但定义不清的淡黄色条纹。
鸣叫特征:大镰嘴䴕雀很少被听到,其叫声包括交替的啾啾声和鼻音的“ik”音符,亦被描述为“ee-ee-ee-ee-ee-énh”,以及更有力、音调上升的“oo-eeék”声,类似锈色拾叶雀的鸣唱,其叫声与同属其他种类明显不同。
生活习性:大镰嘴䴕雀生活在安第斯山脉的湿润森林中,从亚热带至温带气候的森林类型都有它们的身影,常见于中海拔的常绿森林、云雾林和小精灵森林。它们主要栖息于中低层森林,高度约1至5米,偏好苔藓覆盖的树枝、树蕨和大树干。通常单独行动,偶尔加入混合种群觅食群。它们会沿着树干和枝条攀爬,从树皮表面寻找猎物,或探入苔藓和树皮裂缝中觅食,主要以节肢动物为食。
生长繁殖:大镰嘴䴕雀的繁殖生态知之甚少,已知的繁殖活动发生在10月。在厄瓜多尔,观察到的一巢位于活树的垂直洞穴中,巢口距地面7.5米,含两枚白色蛋,尺寸分别为31.0毫米×22.2毫米和31.5毫米×22.3毫米。幼鸟刚孵化时皮肤粉红,覆有长黑绒毛,喙呈灰粉色尖端黄色,边缘明亮的黄白色,口腔内壁淡黄色。
区别辨识:大镰嘴䴕雀与同属其他种类的区别在于体型更大,面部斑纹更为显著。与褐嘴镰嘴䴕雀相比,它的双面白条纹和更厚实的喙是明显的识别特征。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在南美洲,大镰嘴䴕雀局部分布于哥伦比亚中部至秘鲁东南部,包括安第斯山脉西坡的哥伦比亚(主要分布在Valle和Cauca西部,Huila西部的Magdalena上游谷地,以及沿东安第斯山坡自Boyacá向南)、厄瓜多尔西坡至Pichincha省,以及沿东坡至秘鲁东南部Cuzco地区。
其他:大镰嘴䴕雀被认为对人类干扰极为敏感,在栖息地持续丧失的区域,其种群数量可能正在减少。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大镰嘴䴕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