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嘴䴕雀(英文名:Scimitar-billed Woodcreeper,学名:Drymornis bridgesii),是雀形目灶鸟科弯嘴䴕雀属的鸟类。是灶鸟科中体型较大、特征明显的物种,拥有独特的长曲喙和斑驳的下体条纹。其分布于南美洲玻利维亚东南部、巴拉圭西部直至阿根廷中部和乌拉圭西部的地带。
外形特征:体型大,长度介于29至35厘米之间,雄鸟体重76至90克,雌鸟87至110克。具厚重身躯,尾部相对较短,长而似弯刀的喙为其显著特征。头部有醒目的白色眉纹和髭纹,与暗红褐色的面罩形成鲜明对比;上体呈红褐至深棕色,下体暖红褐色,布满白色粗大条纹,每条纹边缘镶以深棕色,腹部条纹较胸部狭窄,尾下覆羽条纹更细;虹膜颜色从黄到灰棕再到深棕;喙色从棕至黑,下颚基部有时带粉,远端变暗;腿脚为角色、灰色或暗黑色。雌雄相似,幼鸟颈部两侧有深浅相间的栗色条纹,大腿为清澈的肉桂色,喙短而直;雏鸟喙色从灰色至黄灰色,口角处黄色。
鸣叫特征:鸣声为一连串响亮、快速、复杂的哨音,通常呈现下降趋势并以混乱结尾,常被描述为‘deWEEdel-DLEEdel-DLEEdel…’或延长的‘tweedle, tweedle, tweed, twee, twee…’先加速后音量渐弱。此外,还发出响亮的‘tsissik’声,以及尖锐的‘cheedle’接触叫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查科林地和灌木丛(尤其是Trithrinax林)、espinilho(Prosopis-Acacia)草原、阿根廷东部的棕榈草原(主要为Butia yatay)及干旱的亚热带林地;也会出现在边缘地带、花园和其他人类改造的生境中,干旱地区则偏好开阔的灌木丛。主要活动于地面,有时成小群结伴觅食。不迁徙,活动范围主要在低地,海拔可达600米,曾记录到超过1000米的高度。
生长繁殖:筑巢活动始于9月底至10月初,产卵期为10月初至12月,幼鸟期为9月底至11月中旬;在阿根廷,成年鸟喂养离巢幼鸟的时间为10月中旬;在巴拉圭和阿根廷东北部(科连特斯省),繁殖季节发现性腺增大的鸟;在阿根廷中部(拉潘帕省),6月初发现卵巢较小的雌鸟;2月在巴拉圭观察到换羽现象。巢建于树洞中,包括Erythrina、Celtis、Prosopis、Acacia、Melia、Schinus等树种,或建于棕榈树中,利用天然洞穴或啄木鸟旧巢,偶尔使用棕灶鸟旧巢甚至废弃烟囱,入口通常离地面1.5至2米,洞深20至50厘米,内部宽度9至15厘米,开口直径6.5至8厘米;产卵于树叶、树皮或木屑床上,多为桉树或Aspidosperma;每窝产3枚白色卵,罕见产2枚,平均尺寸31×24毫米,连续数日产下;孵化期约14天;雏鸟期21天。
区别辨识:与其他灶鸟科成员相比,弯嘴䴕雀的长而弯曲的喙、白色眉纹和髭纹以及独特的下体条纹是其辨识要点。与其他同属物种的区别在于其较大的体型和特殊的条纹模式。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南美洲东南部,具体包括玻利维亚东南部、巴拉圭西部、巴西最南部(南里奥格兰德州)、乌拉圭全境以及阿根廷中部(至内乌肯省东部和里奥内格罗省北部,向东至科连特斯省和恩特雷里奥斯省,偶尔出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省东北部和西南部)。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弯嘴䴕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