锈色拾叶雀(英文名:Ruddy Foliage-gleaner,学名:Clibanornis rubiginosus),是雀形目灶鸟科地棘雀属的鸟类。珍稀鸟类,分布于中美洲至南美洲地区,包括墨西哥南部至玻利维亚北部和亚马孙雨林东北部。其显著特征为暗红褐色的头部,带有深色的冠羽,喉部和胸部呈深锈色。
外形特征:成年锈色拾叶雀体长17至21.5厘米,体重通常介于39至52克,而obscurus亚种体重较轻,介于23至35克。两性羽毛相似,以暗红褐色面部为特征,耳羽上有微弱的亮斑,头顶极深棕色,带红调,背部稍浅的暗红褐色,臀部略淡于背部。上尾羽覆羽末端为暗红褐色,翅膀和尾巴同色。喉部深锈色,羽毛尖端呈锈褐色,逐渐过渡到红褐色的胸部,腹部为锈褐色,两侧和腿羽更暗,下尾羽覆羽为红褐色。虹膜颜色从深棕至灰褐色,喙基部黑色至灰色,下喙粉灰至角质色,有时基部较浅或尖端较暗。跗跖和趾为棕色至灰橄榄色。幼鸟的喉咙和胸部比成鸟更浅,带橙黄色调,胸部有轻微的鳞片状或条纹。各亚种在颜色深浅和分布区域上有所不同。
鸣叫特征:鸣叫声多样,包括在墨西哥的两音节鼻音‘yeh-enk’重复2-3次,干涩的叽叽声和缓慢重复的‘chack’声;在哥斯达黎加西南部和巴拿马西部(fumosus亚种)有口哨般的‘ka-kweek’声或鼻音‘ta-whoip’或‘ka-whick’,还有鼻音的‘nyeeaah’或‘knaaayr, kaayr’,以及鼻音的叽叽声。在安第斯山脉西麓和亚马逊西部,有独特的清晰、哀怨的‘tcha-tcheah’或‘kweeeeahhh’声,常在短时间内重复。在圭亚那盾地区,有尖锐、强调的‘chuck-kwihhh’声,第二音节上升。
生活习性:栖息于热带低地和山地常绿森林,主要分布于中美洲和安第斯山脉的丘陵和下山地热带森林,以及圭亚那和巴西东北部的低地热带森林。偏好植被茂密的峡谷底部。海拔高度从500米至2500米,在南美洲从海平面至1300米。全年居民,但在墨西哥部分地区可能会随季节进行高程迁移。以各种节肢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如青蛙为食,通常成对觅食,很少加入混种觅食群。主要在灌木层觅食,偶尔在森林中层觅食,从枯叶中捕获猎物,从腐烂树枝中啄食,有时在地上翻找落叶。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尚未完全确定,已知在墨西哥南部(奥阿哈卡)的5月中旬和厄瓜多尔西北部的6月下旬有产卵记录。在法属圭亚那发现的幼鸟时间为10月。一对一配偶制,全年保持配对。巢穴为宽大的浅平台,直径约15厘米,由根须、真菌菌丝和柔软的细植物纤维构成,位于隧道末端扩大的腔室中,隧道长0.5至2米,挖掘于土壁中。每次产卵2枚白色蛋,尺寸约为29.7至33.1毫米×20.2至21.1毫米,重量约6.9克。雌鸟夜间孵卵,关于繁殖生物学的其他信息未知。
区别辨识:与不同亚种相比,nigricauda和saturatus曾被当作单独物种处理,obscurus也曾被提议为独立物种。各亚种在羽毛色彩和叫声上有明显差异,提示可能涉及多个物种。与圣马塔拾叶雀的区别在于耳羽的颜色(暗橄榄色而非红褐色),下体大部分为肉桂红褐色,仅腹部中央为黄红褐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美洲至南美洲,包括墨西哥南部至玻利维亚北部和亚马孙雨林东北部。在墨西哥和中美洲,栖息于潮湿的常绿、松-常绿和松-橡树林、云雾林和咖啡种植园,主要分布在500至2500米海拔之间。在安第斯山脉,栖息于低地、山脚和下山地常绿森林,最高可达1500米左右。在圭亚那和巴西北部,栖息于近海平面至1300米左右的低地热带森林。
其他:锈色拾叶雀的分类学存在争议,早期曾被归入Automolus属,但现在遗传数据支持其属于Clibanornis属。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锈色拾叶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