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眼隼(英文名:Greater Kestrel,学名:Falco rupicoloides),是隼形目隼科隼属的大型猛禽。其最显著特征为淡奶油色的眼睛,与同类中的其他物种明显区分。广泛分布于非洲南部和东部的开阔地带。
外形特征:成鸟整体呈浅红褐色,背部、上翼和侧翼有黑色条纹。胸部有深色斑纹,头部条纹丰富但无颊纹,区别于普通和较小的鹰隼。臀部和尾巴灰色,带有黑色横纹,尾巴末端白色。飞行时,白色的下翼与较暗的身体形成鲜明对比。虹膜白色,喙主要为蓝灰色,脚和蜡膜黄色。幼鸟的尾巴为红褐色,侧翼有条纹,眼睛颜色较深。成鸟体长29至37厘米,翼展68至84厘米,体重因亚种而异,南方亚种(rupicoloides)约181至334克,Arthuri亚种(arthuri)约165至252克,Fieldi亚种(fieldi)体型较小且较淡。
鸣叫特征:通常在非繁殖季节和远离巢穴时保持沉默。受到惊吓或威胁时,会发出双音节的“kwee-kwee”声,极度兴奋时发出假声的“kwaa-waa-wueh-wueeh-wueeh”。偶尔在同类互动中快速重复“kek”声,伴侣间以柔和的“kew”和高音的叽叽喳喳声交流。
生活习性:偏好开阔的干旱地区,包括草原、灌木丛和半沙漠环境,地面覆盖物高度低于50厘米。海拔范围从海平面到2150米,主要位于800至1800米之间。大部分个体定居,但在更干旱的地区可能成为游牧者,仅在雨量充足和食物丰富的时期出现。食物主要为节肢动物,如蚱蜢、白蚁、甲虫和蝎足目昆虫,偶尔捕食小型脊椎动物,如鸟类、蜥蜴、小型哺乳动物和蛇。狩猎方式包括从显眼的栖木出击或悬停于地面10至50米之上。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南非为7月至次年2月(峰值9月至10月),东非为1月至11月(峰值4月至5月),索马里为4月至6月。使用旧巢,通常是乌鸦或鹰的巢,有时在树洞、电杆或高压塔上筑巢。每窝产卵2至7枚,通常为3至4枚,蛋壳白色或浅黄色带棕红色斑点,由雌鸟为主孵化,孵化期22至23天。雏鸟出生时重约19克,由雄鸟在早期提供食物,离巢时间为30至34天,之后至少依赖父母26至30天。
区别辨识:与黄爪隼相比,体型更大、更厚重,色彩更为均匀,比红隼稍大但尾巴更短,头更大,飞行时翅膀更长且不那么尖锐。与大黄眼隼的区别在于体型更为纤细,外观更加修长,且下翼覆羽为红褐色而非白色,翼尖有广泛的黑斑。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在非洲南部广泛分布,包括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安哥拉部分地区、赞比亚以及南非除东南部湿润地区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北部发现Arthuri亚种,在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索马里北部以及可能的肯尼亚北部发现Fieldi亚种。
其他:黄眼隼从人类活动中的灌木清理和电力塔的提供中获益,这使得它们能够在树木稀少的地区找到栖息地。尽管如此,它们仍然依赖自然草原而不是外来作物和牧场。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黄眼隼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黄眼隼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