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爪隼(英文名:Lesser Kestrel,学名:Falco naumanni),是隼形目隼科隼属的鸟类。小型猛禽,以其优雅的外观和群居特性著称。分布广泛,自地中海到阿富汗、中亚,直至中国和蒙古。夏季迁徙至非洲和巴基斯坦过冬,偶尔至印度和伊拉克。欧洲范围内数量减少,面临威胁。物种名称源于拉丁语falx,象征其镰刀状的爪,以及纪念德国自然学家Johann Friedrich Naumann。
外形特征:体长27-33厘米,翼展63-72厘米,比红隼更小更圆润。雄鸟头部和翼上有蓝灰色斑块,上体少有斑点,下翼大部分白色。雌鸟和幼鸟与红隼相似,但略显淡色,具独特的眼下纹。两翼和尾巴较短,爪白色,非黑色。雄鸟色彩鲜明,无红隼的黑色颊纹。
鸣叫特征:发出特有的尖锐‘chay-chay-chay’叫声,区别于红隼的‘kee-kee-kee’。
生活习性:栖息于热干气候下的开阔地带,如草原、牧场、半沙漠和耕地,亦常见于城镇周围。偏好半自然草甸而非自然草原。在非洲,冬季聚集于高草草原。依赖建筑物或岩石作为筑巢地。迁徙时,可跨越高海拔,形成大群,有时与红脚隼、西红脚隼或红隼混群。
生长繁殖:繁殖期主要在五月,群体繁殖,每巢3-6枚白色或淡黄色带有红褐色斑点的蛋,孵化期26-29天。双亲共同孵化,以雌鸟为主。幼鸟晚熟,由雄鸟主要觅食喂养,约26-28天后能飞翔。
区别辨识:黄爪隼与红隼极其相似,但体型更小,雄鸟色彩更鲜艳,翼上覆羽蓝灰,无深色颊纹。飞行时尾呈楔形,爪浅色而非红隼的黑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CITES II级。20世纪下半叶数量急剧下降,近年来多数种群稳定或恢复。
地理分布:繁殖区从欧洲南部、北非至亚洲中部、中国北部;越冬区主要在非洲,部分个体在南欧和南亚度过冬天。
其他:曾因农药使用、栖息地破坏和过度放牧导致数量下降。自1980年代以来,通过控制旧建筑翻修、安装人工巢箱等保护措施,一些种群已稳定或增长。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黄爪隼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