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额小拟啄木鸟

Red-fronted Tinkerbird Pogoniulus pusillus

红额小拟啄木鸟(英文名:Southern Red-fronted Tinkerbird,学名:Pogoniulus pusillus),是䴕形目非洲拟啄木鸟科钟声拟䴕属的鸟类。体型极小的拟啄木鸟,成鸟额前具醒目红斑,幼鸟无此特征。该鸟分布于南部莫桑比克至南非东部的林地、稀树草原和常绿林,海拔自海平面至2200米。其与近缘的北红额小拟啄木鸟曾被视为同一物种,后经基因、形态及鸣声研究确立为独立种。

外形特征:体长9.5–11.5厘米,体重6–12.5克,尾短。成鸟具黑色、金黄与白色交错的纵纹及斑点,前额鲜红;雌雄均具金色翼上覆羽斑块,并与飞羽的金黄羽缘相连;背部具淡黄色纵纹,腰黄色;喉鲜黄,下体余部淡橄榄灰并带黄色调。幼鸟头部无红斑。

鸣叫特征:最常见的叫声为单调重复、可连续数百次的“took”声;亦发出较高音的2–3音节叫声及快速颤音。鸣唱时,鸟体耸立尾羽、喉羽与红色额羽,每发“pop”音即摆尾一次。

生活习性:栖息于干燥林地、灌丛、河岸灌丛、沙漠灌丛、次生林及花园,较黄额小拟啄木鸟偏好更湿润环境。海拔分布0–2000米,在金腰小拟啄木鸟缺失区可达2200米。食物以桑寄生科浆果为主,兼食昆虫(包括甲虫)及蜘蛛。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10月至12月。巢由双亲共同在1–6米高的枯枝下侧凿洞而成,洞入口约2厘米,洞室深可达55厘米、直径30–50厘米。每窝产2–4枚卵,通常3枚;双亲轮流孵卵约12天,育雏期约23天,共同喂养雏鸟并清理粪便。领域面积可达10公顷。

区别辨识:与极相似的黄额小拟啄木鸟区别在于前额为鲜红而非黄色;二者分布重叠极小。与金腰小拟啄木鸟可通过鸣声及生态位区分。

保护现状:IUCN: NE(未评估)。作为独立种尚无单独评估,与北红额小拟啄木鸟合并评估时未被列为全球受威胁物种。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南部莫桑比克至南非东部(夸祖鲁-纳塔尔省、东开普省等)。

其他:黄额小拟啄木鸟在南非东北部及斯威士兰存在宽约69公里的杂交带;基因与形态分析显示杂交呈不对称性。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红额小拟啄木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红额小拟啄木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