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红额小拟啄木鸟

Northern Red-fronted Tinkerbird Pogoniulus uropygialis

北红额小拟啄木鸟(英文名:Northern Red-fronted Tinkerbird,学名:Pogoniulus uropygialis),是䴕形目非洲拟啄木鸟科钟声拟䴕属的鸟类。原被视为“红额小拟啄木鸟”复合体的指名亚种,2018 年研究后因基因、形态与鸣声差异被独立为种。体长 9.5–11.5 厘米,体重 6–12.5 克,额部鲜红,黑、金黄与白色点纹交织,尾短。分布于非洲之角及东非干旱灌丛与疏林,自海平面至海拔 2200 米,常见于保护区,目前未单独评估 IUCN 等级,整体不濒危。

外形特征:体型极小,尾短,整体呈黑、金黄、白色杂斑。成鸟额前具明显红斑;翅上覆羽及飞羽外缘金黄色,背部具黄色纵纹,腰羽亮黄;喉部近白,胸腹淡橄榄灰色带微黄。幼鸟无红斑,色彩较暗。亚种差异:指名亚种 uropygialis 背部纵纹更黄,翼部黄色较少;affinis 背部纵纹白,翼部更黄;eupterus 介于二者之间。

鸣叫特征:鸣声独特且多变。典型歌曲为连续、无间断的“pop-video”音,每分钟 110–130 次,也能降至 45 或高达 200 次;另有由单音渐增至 8 音的颤音“pip-ip-ip…”;求偶喂食后发出低弱“wee”。繁殖期鸣声更高频,具 90 次/分的鼻音“咯咯”连声及 0.5 秒蛙式鼾声。对黄额小拟啄木鸟的录音亦有反应,但节奏较慢。

生活习性:栖息于干旱疏林、灌丛、河谷灌丛、退化林地及花园,偶侵入已开垦森林边缘。在云南-索科克森林与绿背小拟啄木鸟相遇。海拔 0–2200 米,埃塞俄比亚主要在 1550 米以下。全年留居,但繁殖后局部消失,高海拔数量年度波动。以槲寄生浆果为主食,兼食甲虫等昆虫及蜘蛛;飞行直接,喜密丛中觅食,常在枝干上跳跃啄食树皮下的猎物。

生长繁殖:繁殖期 2–9 月,偶延至 10 月。双亲共同在 1–6 米高的金合欢或没药属枯枝下方凿巢,入口约 2 厘米,巢室深 55 厘米,直径 30–50 厘米。每窝卵 2–4 枚,通常 3 枚,双亲轮流孵卵约 12 天;雏鸟留巢约 23 天,期间双亲共同喂食并清理粪便。领域可达 10 公顷,不年年连续占据,可与黄腰小拟啄木鸟共用鸣唱位但驱逐黄额小拟啄木鸟

区别辨识:与形态极近的黄额小拟啄木鸟区别在额斑红色(前者)对黄色;栖息环境更干旱。与同属黄腰小拟啄木鸟相比,体型更小,腰部亮黄而非双纹。与绿背小拟啄木鸟相遇时,后者背部纯绿无纵纹。亚种间差异主要体现于背部纵纹颜色及翼部黄色比例。

保护现状:IUCN: NE(未评估,因拆分时间较短)。与南红额小拟啄木鸟合并评估时整体无危。常见于大部分分布区,肯尼亚相当普遍。已在埃塞俄比亚阿瓦什国家公园、坦桑尼亚米库米国家公园等多地保护区出现。需进一步研究其精确生境需求。

地理分布:繁殖区:非洲之角及东非干旱带。指名亚种 uropygialis: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中北部至索马里北部;affinis:南苏丹东南部、埃塞俄比亚南部、索马里南部向南至坦桑尼亚东南部;eupterus:乌干达西北部至坦桑尼亚姆贝亚,东跨肯尼亚与坦桑尼亚大部直至印度洋沿岸(肯尼亚 Kilifi Creek 南岸至坦桑尼亚 Rufiji River)。非繁殖区:无明显迁徙,仅局部短距离移动。

其他:红额小拟啄木鸟曾被视为同种,二者分布不连续;与黄额小拟啄木鸟红额小拟啄木鸟共同构成“超种”。亚种 eupterus 与 affinis 在潜在重叠区可能存在基因渐渗。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北红额小拟啄木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北红额小拟啄木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