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嘴翡翠

Stork-billed Kingfisher Pelargopsis capensis

鹳嘴翡翠(英文名:Stork-billed Kingfisher,学名:Pelargopsis capensis),是佛法僧目翠鸟科鹳嘴翡翠属的鸟类。广泛分布于印度次大陆至东南亚,从印度延伸至印尼。其特征为拥有硕大的红色喙,头顶、脸侧及颈背呈灰棕色,上背有一宽阔的亮棕黄色环带融入下体,上体大都蓝绿色。在多种生境中皆可见其身影,包括湖泊、河流和海岸附近的森林地带。

外形特征:鹳嘴翡翠长度可达35至41厘米,体重在143至225克之间。成年个体拥有橄榄褐色头部,白色下巴,脖颈和下部呈淡黄色,背部深绿蓝色,翅膀和尾巴更显蓝色,臀部呈现浅蓝色,极为明显。喙鲜红色,端部颜色较深,虹膜为深棕色,腿和脚橙红色。幼鸟胸和颈后缘有暗色羽缘。不同亚种在大小、颜色上有细微差异。

鸣叫特征:鹳嘴翡翠发出响亮刺耳的“kak kak kak kak...”声,逐渐减弱;尖锐下降的哨音,“tree-trew”或“kwee-kwau”;非常响亮的咯咯声“kie-iek, kie-iek, kie-iek”;悦耳的类似歌声的“peer...peer...purr”;受到干扰时发出响亮尖锐的“wiak-wiak”声;飞行时发出尖叫般的笑声“kiu-kiu, kee-kiu”,通常重复数次。

生活习性:鹳嘴翡翠生活在低地水域附近的各种林缘环境中,如溪流、运河、大河、水库、湖泊和海岸,高度可达870米,但在印度、婆罗洲和弗洛雷斯岛可达1200米。它们栖息于原生雨林深处、沼泽森林、竹林和红树林,但也出现在更为开阔的区域,如椰子种植园和稻田。在马来西亚半岛,常见于东北部的红树林,而在西北部,由于白腹海雕的存在,鹳嘴翡翠似乎不出现于此。

生长繁殖:鹳嘴翡翠的繁殖期在印度为1月至9月,斯里兰卡为1月至5月及8月至9月,尼科巴群岛和菲律宾为4月,缅甸为2月至4月,马来西亚为3月和4月,新加坡为5月至6月,爪哇为1月至2月。它们是单配制的,会积极维护领地,对抗同种和其他大型鸟类,如白腹海雕秃鹳。巢穴通常在河岸、腐朽树干、地面或树栖白蚁丘中挖掘,深度可达1米,直径约23厘米,高13厘米。巢穴可能在连续季节中重复使用。一窝产卵2至5枚,有时会在同一巢穴中产下第二窝或替代卵。

区别辨识:鹳嘴翡翠与其他翠鸟的区别在于其巨大的红色喙和独特的上背亮棕黄色环带。不同亚种间在颜色和大小上存在差异,如P. c. gigantea亚种的头部、颈部和下部为白色。需与其他相似翠鸟种类进行区分,尤其是通过喙的大小和颜色,以及头部和下部的颜色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中国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地理分布:鹳嘴翡翠广泛分布于东洋界,从印度次大陆到东南亚,包括印度、斯里兰卡、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婆罗洲、爪哇、菲律宾等地。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

其他:鹳嘴翡翠的分布范围可能正在缩小,因为在龙目岛近期没有记录,且在印度古吉拉特邦,即使在保护区,该物种的数量已接近灭绝,可能是由于生态系统退化、淤积、过度捕鱼和检查坝建设的影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鹳嘴翡翠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鹳嘴翡翠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