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鹳

Lesser Adjutant Leptoptilos javanicus

秃鹳(英文名:Lesser Adjutant,学名:Leptoptilos javanicus),是鹳形目鹳科秃鹳属的鸟类。以其完全裸露的头部和颈部闻名,适应其食腐的生活习性。成鸟面部呈红色,颈部黄色,幼鸟头部棕色,颈部稀疏覆盖白色羽毛。背部暗色,腹部主要为白色。分布于尼泊尔、印度至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可能已在中国大陆绝迹。

外形特征:秃鹳身长110-120厘米,体重4000-5230克。头部和颈部裸露,成鸟面部红色,颈部黄色,幼鸟头部棕色,颈部有白色稀疏羽毛。背部全黑,腹部主要为白色。飞行时,翅膀宽大,有独特的白色腋下部分,颈部缩回。与大秃鹳相比,体型较小,喙更细长,翅膀全黑,姿态更挺拔。

鸣叫特征:在巢穴附近发出低沉的蛙鸣般的声音,展示时会发出一系列高音尖叫和类似牛的哞叫声,也会在展示时敲击喙。

生活习性:栖息于沼泽、河流、湖泊、稻田等地,偏好湿地环境,如红树林、泥滩、沿海湿地。在印度,部分群体为留鸟,部分迁徙。主要以鱼类(如跳跳鱼)、蛙类、爬行动物、甲壳类、鼠类、小型哺乳动物及偶尔的腐肉为食。行走、搜寻和探查食物,甚至将头部和颈部大部分插入泥土中。在泥滩上,倾向于沿水边觅食,间隔约50米一只。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印度阿萨姆邦为11月至次年1月,在恰蒂斯加尔邦为1月至2月;在苏门答腊记录到6月,在婆罗洲为5月、9月和10月。树巢繁殖,通常与其他物种共栖,如白颈鹳大秃鹳。大型树枝巢,宽1.5米,深1.2米,建于高达30米的大树上,如丝棉树或Alstonia树,常见于红树林。每窝产卵2-4枚,白色。最老的圈养个体超过30岁。

区别辨识:大秃鹳相比,秃鹳喙更纤细,上翼全黑,姿态更直立。幼鸟与成鸟在外表上有显著差异,成鸟头部和颈部裸露,幼鸟头部有羽毛覆盖。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由于蛋和幼鸟的非法采集、筑巢树木的损失以及湿地生境的丧失和退化,秃鹳数量在过去几十年中急剧下降。全球估计有8000-15,000只个体。在柬埔寨和印度阿萨姆邦仍有大量种群。在中国可能已绝迹。

地理分布:分布于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婆罗洲)、柬埔寨、老挝、文莱。最大种群位于柬埔寨。中国大陆可能已绝迹。

其他:在南亚,秃鹳的数量比先前估计的要多,这得益于农业实践与它们的繁殖需求相协调。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秃鹳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秃鹳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