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胸咬鹃(英文名:Whitehead's Trogon,学名:Harpactes whiteheadi),是咬鹃目咬鹃科咬鹃属的小型攀禽,主要分布在婆罗洲的北部山区。雄鸟头部、颈背及下体呈鲜艳的红色,喉部黑色,胸部灰色,上体为淡富丽的棕色;雌鸟相似,但以橙褐色取代红色。此鸟种以英国探险家John 白头刺莺命名。
外形特征:灰胸咬鹃体型厚实,长度约29至33厘米。雄鸟头部、颈背及下体鲜红,喉部黑色,胸部灰色,上体为淡富丽的棕色,尾部下方大部分白色,翅膀黑色带细白纹。雌鸟颜色较为暗淡,以橙褐色为主,翅膀上的条纹为棕色而非白色。幼鸟与雌鸟相似,但全身颜色更加统一,缺乏成年鸟的黑色喉部和灰色上胸。
鸣叫特征:灰胸咬鹃的叫声包括一系列响亮、节奏均匀的四到五个粗犷音节,通常被描述为'kwau kwau kwau kwau'或'wark wark wark wark',偶尔发出滚动的'burr'声,有时后跟下降的'kekekeke'。
生活习性:偏好潮湿、阴暗的山地森林,常见于海拔900至2000米的地区,常在密林的中层静坐。它是一种害羞而低调的鸟,容易在密集的树冠层中被忽视。它通常与混合物种群落中的其他鸟类如栗头噪鹛和灰褐噪鹛、黑喉绿阔嘴鸟和巽他鹃鵙共同出现。
生长繁殖:繁殖生态知之甚少。已知的繁殖时间在4月,幼鸟在6月被发现,家庭群体在7月观察到。然而,巢穴和蛋的详细描述仍未知,关于其繁殖生物学的许多细节,如孵化和筑巢周期、卵数、离巢时间、雏鸟照顾的分工等,都尚未明确。
区别辨识:灰胸咬鹃与同属的其他咬鹃相比,具有独特的银灰色‘围裙’,橙棕色背部,深色面部,蓝色喙和眼周皮肤。雄鸟的红色和雌鸟的橙褐色是主要的识别特征。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婆罗洲北部山区,具体范围从基纳巴卢山至杜利特山和隆朱特山(印尼部分)。
其他:灰胸咬鹃的种群数量虽然没有量化,但被认为正在减少,主要威胁来自栖息地丧失,尤其是通过伐木和转变为农业用途。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灰胸咬鹃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