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冠盔嘴雉

Crestless Curassow Mitu tomentosum

无冠盔嘴雉(英文名:Crestless Curassow,学名:Mitu tomentosum),是鸡形目凤冠雉科盔嘴雉属的鸟类。圭亚那地盾特有的大型地栖鸟类。通体以深黑为主,腹羽呈栗色,鲜红短喙无冠无瘤,体长75–85厘米,雄鸟体重可达3千克。栖息于海拔600米以下河漫滩雨林、季节性水淹林及稀树草原廊道,分布于哥伦比亚东部、委内瑞拉南部、圭亚那及巴西北部黑河与布朗库河流域。

外形特征:成鸟通体黑羽,具暗蓝至紫绿金属光泽;腹羽、尾下覆羽及尾端呈鲜明的栗色,极易识别。头顶无冠,鲜红短喙平滑无瘤,喙端有时略浅。雌雄同色,雄鸟体型大,体重2300–3050克,雌鸟1300–2425克。幼鸟上体绒羽乌黑色,密布淡黄褐与灰白点斑,下体色浅。

鸣叫特征:全年可鸣,繁殖季尤盛,多在清晨、傍晚或月夜吟唱。鸣声为低沉的“uuut…uu-UU-uu-uhoot”哼吟,每句间隔约3秒,句间停顿较长。受惊时发出尖锐的“queet”哨音,与其他盔嘴雉类似。

生活习性:留鸟,仅随水位高低在河岛与大陆林之间做局部移动。喜栖于河流沿岸密林、季节性水淹林及棕榈灌丛,常单独或成对在地面上觅食,偶见5只以内小群。主食16种以上掉落果实,如巴西椰、哥比亚木等,未见取食叶、花或无脊椎动物记录。受惊时飞上树冠夜宿。

生长繁殖:繁殖期约始于雨季来临,委内瑞拉奥里诺科流域6月曾发现两巢,南亚马逊州成鸟2–4月已具繁殖态。巢置于低矮树杈,每窝2枚白色卵,卵长77–84毫米、宽55–59毫米;雏鸟绒羽黑色,上体具淡黄褐点斑。圈养个体寿命逾10年。

区别辨识:与同属其他种类相比,本种腹羽栗色而非白色,头顶无冠,红喙短且无瘤。黑凤冠雉体型更大且喙基具黄色瘤突;白腹盔嘴雉具明显冠羽及厚重瘤喙。在哥伦比亚中部与白腹盔嘴雉同域分布,但两者生境隔离,无杂交记录。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在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及巴西亚马逊国家公园与河岛保护区中仍属常见,但因狩猎压力在圭亚那南部局部缺失。

地理分布:繁殖区:哥伦比亚东部、委内瑞拉南部(奥里诺科河以南)、圭亚那南部及巴西北部(黑河与布朗库河以东)的低地雨林;非繁殖期仍留居原地,仅随水位在河岛与大陆林之间短距离移动。

其他:本种曾被归入Crax属;分子证据显示其与阿尔戈亚斯盔嘴雉亲缘最近。在分类上与白盔嘴雉属(Pauxi)并系群关系较远。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无冠盔嘴雉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无冠盔嘴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