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黑雨燕(英文名:African Black Swift,学名:Apus barbatus),是雨燕目雨燕科雨燕属的鸟类。一种体型硕大而结实的雨燕,常因外形相似而与冬候鸟普通雨燕混淆;区别在于其飞羽内侧较浅,与背部形成更强烈的对比。该种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呈不连续分布,通常于海拔1600–2400米的湿润高原成群繁殖,常与高山雨燕(Apus melba)等共栖,在成熟大树树洞或悬崖凹陷处营巢。东南部分布区数量可观,西部则稀少。
外形特征:体长约16厘米,体重35–50克,雌鸟略重。翼长依亚种169–196 毫米,尾较短,叉裂较浅。通体暗色,背部、外侧翼及尾为黑褐色,次级飞羽内侧色淡,形成明显对比;额及腰羽稍浅。成鸟眼光顾前方有一撮天鹅绒黑色羽毛,喉灰白带褐,胸腹羽缘微白。新鲜羽毛具青铜绿色光泽,磨损后变褐且光泽消退。幼鸟羽色似成鸟,但头顶及前额羽毛具白缘,三级飞羽更暗,外侧三枚初级飞羽端淡。与成鸟相比,幼鸟最外侧尾羽较短圆。
鸣叫特征:主要鸣声为飞行中发出的尖锐、带金属质感的拖长“pzzeeeeerrurrr”,音调在末尾骤降,主频5.5–6.5 kHz,尾频降至3–4 kHz,持续0.5–0.9 s;与普通雨燕相比更带沙哑、更延长。另有短促的起伏“rreerrurr”,呈倒V形声谱,约0.25–0.3 s,常与前述尖叫混用。A. b. sladeniae的叫声疑似为短促高频“bzee”,声谱形态迥异。繁殖群在日出后及傍晚于巢区上空最为嘈杂。
生活习性:栖息于湿润山地,繁殖季集中在海拔1600–2400 米,亦可在低至100 m的林区上空活动。以昆虫为食,成群在森林冠层或较开阔林地上空捕猎,偶降至20–30 m低空。常与小白腰雨燕(非洲白腰雨燕)、高山雨燕混群,捕食双翅目、鞘翅目、白蚁、半翅目、蜘蛛、鳞翅目及蜂类等,猎物平均长度4.4 毫米。部分种群具迁徙行为:指名亚种8月至翌年5月在南非繁殖,5月及8月经津巴布韦卡里巴迁徙,部分可能越冬于南非沿海及莫桑比克北部;马拉维记录4–5月北迁、7–9月南迁。亚种roehli在马拉维可能仅作局地游荡。
生长繁殖:繁殖期随地区而异:马拉维8–9月产卵,津巴布韦9月,南非9月至翌年2月;东非则与凉干季或雨季对应,赞比亚5月可见成鸟在巢。每窝1–2枚白色卵,平均25.9 mm×16.8 毫米。巢建于悬崖水平裂缝、海岸岩洞或成熟大树(如非洲圆柏)树洞,亦记录于南非海面浪花溅及的岩洞。巢由飞行中收集的草、种絮及羽毛以唾液黏成浅垫,基部松散、顶部较整齐。
区别辨识:与普通雨燕相比,非洲黑雨燕翼更宽圆、尾叉更浅,且背部与内侧飞羽对比明显;尼安萨雨燕羽色更深、翼内外对比更小。与同属其他雨燕区别还在于更大的体型和钝圆的翼端。亚种间差异:sladeniae喉部灰白羽极少;glanvillei略暗;serlei缺蓝绿光泽且腹羽缘更窄;roehli体型较小、色更深;hollidayi色较淡、翼覆羽一致;oreobates翼更长,与roehli近似。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指名亚种群在南非局部丰富,东非常见,西非稀少;A. b. sladeniae因资料不足列为DD(数据缺乏)。
地理分布:繁殖区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不连续山地:南非(可能延伸至纳米比亚山区)、东部津巴布韦、莫桑比克戈龙戈萨山、赞比亚与津巴布韦交界维多利亚瀑布、马拉维、肯尼亚西部高原、乌干达、刚果民主共和国东部、安哥拉东北部、喀麦隆西部、尼日利亚东南部、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北部、加纳及相邻多哥高地、比奥科岛。非繁殖季部分南非种群向北迁徙,经津巴布韦、马拉维,可能抵达赤道几内亚普林西比岛及圣赫勒拿岛(记录未确指)。
其他:分类史上曾与普通雨燕、尼安萨雨燕、纯色雨燕及马岛黑雨燕被视为同一种。分子系统学显示其与布氏雨燕互为姐妹种,再与尼安萨雨燕构成小支系。亚种hollidayi及sladeniae的独立物种地位仍存争议。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非洲黑雨燕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非洲黑雨燕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