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雨燕

Bradfield's Swift Apus bradfieldi

布氏雨燕(英文名:Bradfield's Swift,学名:Apus bradfieldi),是雨燕目雨燕科雨燕属的鸟类。全身灰褐色,腹部有鳞状斑纹。常见于干燥环境中的岩石峭壁、峡谷和丘陵地带,是当地最常遇见的雨燕种类之一。该物种以南非自然学家R. D. Bradfield的名字命名。

外形特征:布氏雨燕体长约18厘米,体重介于33至50克之间。外观上,它比其他同域的大型深色雨燕更淡、更细长、翼展更窄。其翅膀和尾部的深色与身体形成鲜明对比。幼鸟与成鸟相似,但羽毛边缘更为明显,尤其是在飞羽部分。沙漠亚种deserticola体色稍暗,导致喉部斑点对比增强。

鸣叫特征:最常见的叫声是一声尖锐、嘶哑或芦笛般的“srreeeerr”,音调滑音,最高频率约5-6千赫兹。此外,还会发出重复的单个“chip”叫声和较短、音调较低的“srree”声。

生活习性:布氏雨燕主要栖息于各种干旱生境,包括真正的沙漠和开阔的草原(尤其在岩石山丘上方)。它们通常在繁殖后寻找有利的觅食区域,偶尔会集体迁移到更远的地方。以昆虫为食,包括蜜蜂和白蚁,后者尤其重要,雨燕会在夏季风暴引发的白蚁出巢时捕食。在纳米比亚,观察到它们在蜂巢附近休息,同时在空中捕捉蜜蜂,可能为了在距离殖民地24公里远处觅食。

生长繁殖:布氏雨燕在10月至次年4月期间繁殖,4月在纳米比亚开始筑巢,10月在安哥拉发现巢中幼鸟。它们倾向于群居繁殖,但也偶尔单独筑巢。巢穴位于垂直或水平的花岗岩或玄武岩裂缝中,旧建筑和废弃矿井中,也可能在城镇中死掉的棕榈叶(Washingtonia)中。巢由植物材料构成,包括草、小枝、绒毛、花序,以及来自Pale-winged Starlings巢中的稻草和少量羽毛。每窝产两枚白色蛋。

区别辨识:与其他大型深色雨燕相比,布氏雨燕更显淡色,缺乏明显的马鞍斑,外翼和尾巴的黑色与内翼和较浅棕色背部形成对比。幼鸟的羽毛边缘比成鸟更加明显。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布氏雨燕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包括安哥拉、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和南非。

其他:在20世纪,布氏雨燕被认为已经扩展到金伯利的大洞地区。曾经被列为南非红色名录物种,但现在不再适用这一分类。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布氏雨燕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布氏雨燕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