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颊夜鹰

Rufous-cheeked Nightjar Caprimulgus rufigena

棕颊夜鹰(英文名:Rufous-cheeked Nightjar,学名:Caprimulgus rufigena),是夜鹰目夜鹰科夜鹰属的鸟类。广泛分布于非洲南部,中等体型的夜行性鸟类。其最显著的特征是颈部模糊的棕红色饰带,两性均有翼端及尾角的浅色标记,雄鸟为白色,雌鸟则为淡黄色。迁徙物种,活跃于多种开阔生境。

外形特征:体长约23至24厘米,雄鸟体重48至65克,雌鸟46至66克。上体灰褐间黑色条纹,具窄淡黄色或肉桂色颈圈;翼覆羽灰褐色,点缀以肉桂色和淡黄色,肩羽沿缘有宽阔的淡黄色线;喉部有白色斑块;下体灰褐色,杂以淡黄色斑点,腹部和侧腹变为淡黄色横斑。雄鸟四枚最外侧初级飞羽上有大白色斑点,尾端两根外侧尾羽有白色尖端;雌鸟翼上的白色斑点较小,常带肉桂色,尾端两根外侧尾羽有淡黄色尖端。虹膜棕色,喙黑色,腿和脚为棕色。较欧夜鹰小,后者颈圈不明显或不存在,翼覆羽有淡黄色线,雌鸟翅膀和尾部无白色。颜色更深,斑点更重;雄鸟尾端两根外侧尾羽有更宽的白色尖端;雌鸟翼上有更大的淡黄色斑点,尾端两根外侧尾羽有更宽的淡黄色尖端。幼鸟类似成鸟但色泽更淡。

鸣叫特征:长而干燥、快速的颤音,具体鸣叫声未详细描述。

生活习性:栖息于开放的林地草原、米奥博森林、林地边缘、空地、半干旱金合欢灌木丛和半沙漠地带;也在种植园和稀疏植被覆盖的山坡上出现。活动高度从海平面至1600米。迁徙物种,非繁殖季节广泛分布于东部尼日利亚、喀麦隆、刚果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和中非共和国西部。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9月至11月(安哥拉和赞比亚)、9月至1月(博茨瓦纳)和9月至12月(津巴布韦和南非)。一夫一妻制,领域性。雄鸟通过在潜在巢址持续鸣叫保卫领地;雌鸟和其他雄鸟被吸引到这些地点;入侵雄鸟在地面和空中追逐中受到挑战;雌鸟测试可能的巢点,而驻地雄鸟观察、鸣叫和/或跟随并展示。巢位于部分遮阴或开阔地带,如火烧区、干枯林地或偶尔潮湿的洼地,最近砍伐的林地或开放农业区域;没有巢,卵通常直接产在裸露的地面上,倾向于避开密集的落叶层。每窝产卵1-2枚,卵呈椭圆形,表面光亮,颜色为乳白、淡黄色或淡粉奶油色,带有轻微而密集的棕色、灰色和紫罗兰色斑点,偶尔无斑点;孵化期一般为15-17天,自首枚卵开始;雏鸟覆盖着灰色、白色和红褐色绒毛,约在18-20天内离巢。

区别辨识:非洲夜鹰最为相似,但颜色更淡,颈圈不那么鲜艳和明显。雄鸟翼上有更多白色,尾部白色较少;雌鸟尾角淡黄色面积更小。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包括安哥拉、赞比亚、博茨瓦纳、莫桑比克、纳米比亚、津巴布韦和南非(但东海岸、纳塔尔和西纳米比亚部分地区未见)。非繁殖季节分布于喀麦隆、尼日利亚、刚果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中非共和国西部、苏丹达尔富尔地区。

其他:在多个保护区有记录,包括赞比亚卡富埃国家公园、津巴布韦万基国家公园和纳米比亚埃托沙国家公园。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棕颊夜鹰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