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喉塚雉(英文名:New Guinea Scrubfowl,学名:Megapodius decollatus),是鸡形目冢雉科塚雉属的鸟类。分布于新几内亚北部至东南部,包括亚彭岛(鸟头湾,新几内亚西北部)、Tarawai和Manam(新几内亚东北部北部)。其显著特征包括暗灰色下体和颈部,深棕色背部与翅膀,黑色腿脚,红色面部或喉咙,黄色喙,以及头部后方显眼的尖顶冠羽。
外形特征:斑喉塚雉长约33-35厘米,雄鸟体重约715克,雌鸟体重介于550-692克。两性基本相似,拥有相对较长的顶冠;下体颜色从灰褐色到橄榄褐色不等;腿脚颜色为深橄榄绿或黄褐色至黑色;虹膜颜色从浅到深棕。幼鸟似成鸟,但次级飞羽部分带有黑和淡色条纹。半岛东部(Wau)的个体上体颜色更深。
鸣叫特征:雄鸟开始二重奏鸣叫,先发出上升的“kok, nyacal, nailleue”声,逐渐变为高音尖叫,随后另一鸟加入,发出断续的“nu-nu-nu-nu-nu”声。这种叫声白天和夜晚都有,尤其在月夜更为常见。
生活习性:斑喉塚雉生活在雨林中,从海平面至海拔2100米,有时甚至高达2950米(Huon半岛,新几内亚东北部)。它们在Sepik河沿岸的沼泽森林中筑巢繁殖,与肉垂塚雉和Talegalla (?) jobiensis共存,有时在同一区域内繁殖。
生长繁殖:斑喉塚雉全年均可产卵,已知记录包括2月、3/4月和10月。在高地地区,繁殖季节可能在1月至5月的旱季。它们是筑巢者,严格的一夫一妻制,成对保持在巢堆附近,甚至夜间也不离开。巢堆高度约90厘米,直径360-600厘米,可能被四对鸟共用,持续使用时间可达13年。一年内,单个巢堆最多可产28枚蛋或孵化28只幼鸟。
区别辨识:斑喉塚雉比红腿灌丛雉小,且腿脚颜色较暗。与橙脚塚雉相比,后者具有橙红色腿脚,红棕色上体,缺乏喉部羽毛,且尾巴更长。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总数量估计为6700至670,000只,被认为稳定。在印尼西新几内亚广泛且常见。威胁包括栖息地退化和转化。在印尼受到法律保护。没有圈养记录。
地理分布:分布于新几内亚北部至东南部,包括亚彭岛(鸟头湾,新几内亚西北部)、Tarawai和Manam(新几内亚东北部北部)。在繁殖季节,它们广泛分布在这些区域内的雨林和沼泽森林中。
其他:斑喉塚雉被认为会寄生在肉垂塚雉和褐领塚雉的巢堆中,尽管在东新几内亚的一个特定地点,没有证据显示前者与斑喉塚雉共享巢堆。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斑喉塚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