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领塚雉

Collared Brushturkey Talegalla jobiensis

褐领塚雉(英文名:Collared Brushturkey,学名:Talegalla jobiensis),是鸡形目冢雉科营冢雉属的鸟类。主要分布于新几内亚的北部和东南部,以及印尼亚彭岛(鸟头湾,新几内亚西北部)。以全身黑色羽毛、突出的红橙色腿和独特的头部羽毛构成的冠羽而闻名。

外形特征:成年褐领塚雉体长介于53至61厘米之间,雄鸟体重可达1531至1705克(长脚亚种),雌鸟约为1360克(jobiensis亚种)。其全身羽毛黑色,腿和脚橙色到鲜红色,脸部和颈部裸露皮肤呈暗红色调,具有红棕色的颈环,虹膜颜色从棕色到红色。喙色为黄褐色至暗红色。未成年个体与成年相似,但头部和颈部羽毛更密,体羽偏棕色且较暗淡。

鸣叫特征:褐领塚雉的鸣声非常响亮,通常发出2至4个升调的嘶哑音符,类似红嘴塚雉的叫声,但音调上升更高,速度更慢,持续时间更长,如“owagh-aagh”(约2秒)或“agggh-owagh-aggh-ah”(6.5秒)。它们日夜皆可听到叫声。

生活习性:褐领塚雉栖息于低地至中高山的雨林地带,海拔高度可能从海平面至1980米,偏好干燥地面,避免沼泽森林区域。它们在较高海拔地区常出现在沟壑中,且似乎倾向于定居,而非迁徙。关于饮食习惯的信息有限,但推测它们可能是杂食性动物。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不固定,但有记录显示雌鸟在九月处于繁殖状态,雏鸟在七月被发现。它们建造平而宽的土堆,位于大树之间,有时高达150厘米,宽90至450厘米,温度保持在32至36°C。一对鸟可能会连续3至5年使用同一个土堆。一次最多可产17枚蛋。雏鸟孵化时重约110至125克,六周大时体重增至292克。蛋壳颜色为酒红色至棕色,孵化期间外层会剥落。

区别辨识:褐领塚雉黑嘴塚雉在海拔分布上可能有重叠,也可能彼此替代。其头部外观类似鹃鵙,与黑嘴塚雉红嘴塚雉明显不同。红橙色腿是区分它与体型相近鸟类的重要特征。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虽然总数量估计在10,000至1,000,000只之间,但近年来估计已降至670至67,000只,且数量正在下降。主要威胁是栖息地的转换和退化,以及人类对蛋的密集采集和对成鸟的猎杀。在人类人口稀少的地区,物种被认为是安全的,但在人类人口较多的地区,猎人迅速将其消灭。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新几内亚北部和东南部,以及印尼亚彭岛(鸟头湾,新几内亚西北部)。在伊里安查亚(西新几内亚)广泛且常见,例如在霍姆博尔特湾周围。

其他:褐领塚雉在法律上受到印度尼西亚的保护。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褐领塚雉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