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垂塚雉

Wattled Brushturkey Aepypodius arfakianus

肉垂塚雉(英文名:Wattled Brushturkey,学名:Aepypodius arfakianus),是鸡形目冢雉科冠冢雉属的鸟类。分布于新几内亚的山地雨林中。具有明显的雌雄异型,雄鸟拥有淡蓝色裸露面部皮肤,而雌鸟为暗灰色,头部和胸部的红色肉垂在雄鸟中更为显著。

外形特征:肉垂塚雉体长38至46厘米,雄鸟体重约1450至1600克,雌鸟1200至1530克。其臀部和上尾覆羽呈深红褐色,腿脚颜色为蓝灰至橄榄棕色。雄鸟的鲜红色冠和颈肉垂在繁殖季节外颜色变暗;裸露的面部皮肤通常为蓝白色,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呈现蓝灰色。雌鸟体型较小,头部颜色较暗,肉垂较小,面部皮肤更偏向绿色。幼鸟外观类似雌鸟,但头部裸露皮肤被黑色毛发状细刺覆盖,没有肉垂,冠显著减小。

鸣叫特征:肉垂塚雉通常很安静,但在特定情况下会发出一系列尖锐的‘ki!kekekekekeke’叫声,其中第一个音节音调较高。

生活习性:它们生活在海拔750至2800米的山地森林,主要在1000米以上高度活动。以落叶果实、种子和无脊椎动物为食,会摄入大量小石子帮助消化。肉垂塚雉在受到惊扰时倾向于飞入树上。

生长繁殖:繁殖活动全年均可发生,除7月和8月(此时发现幼鸟)以及11月。它们是筑巢者,通常建造由叶子和树枝堆成的陡峭巢丘,宽度约300至350厘米,高度150至200厘米。在圈养条件下,雄鸟负责筑巢,单个雌鸟可在约4个月内产下20枚蛋,平均间隔约6天。蛋在温度29.4至34.3℃的巢丘中孵化。雏鸟孵化时重115至125克,上面有黑褐色条纹,下面主要是灰棕色,下巴和脸颊呈赭黄色。

区别辨识:肉垂塚雉与其它冢雉相比,具有垂直扁平的尾巴,臀部为栗色,腿部颜色较深。雄鸟的红色肉垂和面部皮肤颜色在繁殖季节外会变暗,而雌鸟的肉垂比雄鸟小。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肉垂塚雉主要分布在新几内亚的山地雨林中,海拔从750至2800米,特别是在1000米以上的区域。

其他:该物种有两个亚种被认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肉垂塚雉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