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加塚雉(英文名:Tongan Megapode,学名:Megapodius pritchardii),是鸡形目冢雉科塚雉属的鸟类。又称波利尼西亚塚雉或Niuafo'ou塚雉,以暗灰色为主色调,带有一抹红棕色翅膀和背部,拥有亮黄色的腿脚和橙色喙,头顶白色羽冠,眼周及喉部裸露皮肤血红色。主要分布在太平洋中的Niuafo'ou岛,是汤加群岛唯一的塚雉。该物种因独特的地热孵卵习性和脆弱的生存状态而受到关注。
外形特征:体型丰满,主要地面活动,身长28至35厘米,体重在315至500克之间,雄雌相似。全身暗灰,翅膀和背部泛红棕色。头部深灰,有白色羽冠,眼睛周围和喉咙处有血红色裸露皮肤。嘴黄色,虹膜棕色,腿脚鲜黄。雌鸟的腿略淡,但差异有时不明显。雏鸟颜色较暗,具褐色和黑色条纹,无白色翼斑,腿脚呈棕色或绿色。
鸣叫特征:叫声独特,最常听到的是响亮的哨音和尖锐的啼鸣,通常由群体合唱,包括三音节的‘kway-kwee-krrrr’哨声,以及‘kreek’的警报声。在领地争夺时发出低沉的颤音,雌鸟在筑巢地或接近巢穴时会发出低沉的‘coo’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成熟林地,偏好火山湖岛屿。在Niuafo'ou岛,常见于各种阶段的阔叶林,包括椰子树、tavahi和芒果树林,以及密闭成熟的森林。利用地热孵卵,偏好陡峭的林区,尤其是火山口内部斜坡,有大量松散的火山灰。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包括昆虫、陆生蜗牛、蜈蚣和蠕虫,偶尔食用Syzygium果实。
生长繁殖:全年繁殖,高峰期在4月至5月,最少在1月和2月。单配偶制,领域性强,每对鸟占据平均0.84公顷的领地。雌鸟每年可产12至16枚卵,间隔14至32天产一枚。卵在约90至150厘米长的土洞中孵化,温度控制在29℃至38℃,孵化期47至51天。新孵化的雏鸟长度12至13.5厘米,重40至51克。
区别辨识:与无斑田鸡相似,但后者上体暗棕色,下体灰黑色,体型较小。汤加塚雉是其分布范围内唯一的一种塚雉,因此容易识别。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数量持续下降。主要威胁是过度采集卵和野猫捕食。曾经在Niue岛上存在,但人类定居后迅速灭绝。
地理分布:仅限于Niuafo'ou岛(汤加西北部,波利尼西亚中南部),曾引入至Tafahi岛(汤加东北部),但已消失。最近引入至Late和Fonualei岛(汤加北部),Fonualei岛上估计有300至500只成鸟。
其他:政府计划在Niuafo'ou建立石油储存设施,可能对物种造成毁灭性影响,但项目可能被放弃。正在进行行为、栖息地需求和种群规模的研究。建议措施包括建立额外种群(通过移植卵)以防止Niuafo'ou种群的灭绝或大幅减少。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汤加塚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