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胸地鹃

Chestnut-breasted Malkoha Phaenicophaeus curvirostris

栗胸地鹃(英文名:Chestnut-breasted Malkoha,学名:Phaenicophaeus curvirostris),是鹃形目杜鹃科地鹃属的鸟类。东南亚低地及丘陵森林中的大型婆罗洲地鹃,因鲜红裸面、淡色眼睛与粗壮的上下异色喙而呈“小丑”般面孔。通体上背暗绿带金属光泽,下体栗棕色,尾端具宽阔栗斑。分布于泰国-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巴厘、婆罗洲及巴拉望群岛等,栖于原始林、次生林及园林灌丛。

外形特征:成鸟体长42–50厘米。雄鸟额、头顶至后颈中灰,并向下延伸成灰色颊纹;上体及翅深绿具蓝绿金属光;尾长而渐尖,基部金属绿,末段约1/3为栗红;下体颏至上胸栗色,腹及尾下覆羽黑褐,胁部金属绿。雌鸟与雄鸟相似,但眼下灰纹更宽,颏亦灰色。幼鸟整个喉胸呈带紫的棕红色,腹及尾下覆羽近黑;尾羽较窄,中央尾羽全灰绿或具少量栗端斑。喙强壮弯曲,上喙黄至黄绿,基较深;下喙角黑至亮粉红,仅尖端黄色。虹膜灰蓝或淡黄,外圈更浅;眼周裸露皮肤大片红色。脚铅灰。

鸣叫特征:不甚喧闹,但仍可发出多种怪声:飞行时连续低沉“tok-tok-tok”或“kok-kok-kok”;受惊时爆发似猫叫的“喵嗷”;另有响亮渐高的咯咯笑声“kekekeke”及柔和哨音“wee-oo wee-oo”。雏鸟能发出泡沫般嘶声。

生活习性:留鸟,不作迁徙。栖海拔1 100米以下低地及丘陵森林、林缘、次生灌丛、红树林、可可及橡胶园、草地及庭园,苏门答腊可达1 500米。常单独或成对在30–50米高树冠静伏觅猎,亦似松鼠般以尾作平衡在枝叶间跳跃。频繁加入混合鸟群,与卷尾、林鵙、其他婆罗洲地鹃及乌鹊等共同活动。食物以昆虫为主,兼食小型脊椎动物及无花果,捕食方式包括突袭空中、叶面和地面猎物。

生长繁殖:繁殖期长,主要集中于干季3–8月,但各地记录显示几乎全年可繁殖。巢置于灌丛或乔木分叉处,高2.5–10米,由枯枝堆成厚平台,内衬树叶,外径约35厘米,内杯11厘米。每窝2–3枚纯白卵,34–37.6×27.5–30毫米。双亲轮流孵卵至少13天,并共同育雏,约每小时喂食一次,以蚱蜢等大型昆虫为主。

区别辨识:易与同域婆罗洲地鹃区分:棕腹地鹃黑腹地鹃体型较小,具淡绿色喙、较小红色裸皮及灰色胸部;绿嘴地鹃下体全灰,尾具宽阔白色端斑。亚种间差异在于头色及下体深浅、尾长及鼻孔形状。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与非繁殖区重叠。分布于东南亚,从缅甸德林达依向南经泰国-马来半岛(含新加坡),苏门答腊及邦加岛,爪哇、巴厘,婆罗洲全境,至菲律宾巴拉望群岛(巴拉巴克、布苏安加、考维特、库利昂、杜马兰、巴拉望等岛屿)。

其他:曾被归入黄嘴地鹃属Rhamphococcyx,分子研究确认其应保留于Phaenicophaeus,且为本属其他婆罗洲地鹃的姊妹群。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栗胸地鹃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栗胸地鹃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