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斯那蕉鹃

Knysna Turaco Tauraco corythaix

尼斯那蕉鹃(英文名:Knysna Turaco,学名:Tauraco corythaix),是蕉鹃目蕉鹃科冠蕉鹃属的鸟类。是非洲东南部的一种大型蕉鹃,在南非被称为Knysna Loerie。该鸟以鲜明的绿色羽毛和独特的白尖头冠著称,常居住在成熟常绿森林中。

外形特征:尼斯那蕉鹃长约45至47厘米,体重在262至380克之间。成鸟具有圆顶状、可竖立的‘头盔’样绿色头冠,顶部白色;头部、颈部、胸部和披肩鲜绿色;尾巴、臀部、背部、肩羽和翼覆羽呈深金属绿色,带有翡翠和紫蓝色光泽;腹部和下尾覆羽暗黑色,略带绿色;翅膀主羽明亮的红色,尖端黑色;眼睛棕色,眼环红色;喙橙红色;腿黑色。幼鸟比成鸟暗淡,翅膀红色较少,头冠较短,喙橄榄棕色。

鸣叫特征:尼斯那蕉鹃发出一系列10至25个粗糙的、沙哑的音符,最初声音微弱,音节短,随后音量增大,速度略微加快,平均节奏约为每秒2.5至3个音符。此外,还发出短促的喉音'grrrrrr'。

生活习性:尼斯那蕉鹃主要生活在沿海和内陆的常绿森林,海拔从海平面到1800米。主要以水果为食,特别喜爱Rothmannia capensis、Rapanea melanophloeos、Apodytes dimidiata和Olea capensis的果实,也会吃Bushman's poison(Acokanthera spectabilis)的果实,这种果实对哺乳动物有毒。同时食用种子、Bauhinia和Ficus的叶芽,以及Cussonia的花序。在圈养条件下,每天摄入的水果总量为124克,父母在喂养雏鸟阶段会积极寻找昆虫和蚯蚓,但在其他时间不会。

生长繁殖:尼斯那蕉鹃在南开普省和东开普省于11月至1月繁殖,在纳塔尔省则于8月至11月繁殖。巢穴为浅平的棍子平台,类似于大型鸽子的巢,位于树上或茂密藤蔓中,离地面约2至9米高。通常产2枚,偶尔3枚光滑的白色卵;孵化期23至26天,由双亲共同孵化;雏鸟通过反刍喂养,留在巢中22至26天,首次飞行在28至35天,但数周内仍依赖父母。

区别辨识:与相似的利氏蕉鹃相比,尼斯那蕉鹃的头冠更圆润,白色尖端明显;紫冠蕉鹃的身体颜色更深。幼鸟的头冠较短,没有白色尖端。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CITES II。在分布范围内较为常见,但开普省沿海森林的持续缩小将最终影响指名亚种T. c. corythaix的数量。

地理分布:分布于非洲东南部,包括南非南部和东部,以及Eswatini。

其他:尼斯那蕉鹃曾被认为与西非的绿蕉鹃是同一物种的亚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尼斯那蕉鹃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尼斯那蕉鹃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