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贼鸥(英文名:Brown Skua,学名:Stercorarius antarcticus),是鸻形目贼鸥科中贼鸥属的鸟类。亦被称为南极贼鸥、亚南极贼鸥、南方贼鸥或毛利语中的hākoakoa。作为贼鸥科中最重的物种之一,其体型可与大型海鸥媲美,主要在南极和亚南极区域繁殖,非繁殖季节则向北迁徙。其分类复杂,涉及多个亚种,包括Falkland贼鸥、Tristan贼鸥和亚南极贼鸥,且与南极贼鸥和智利贼鸥存在杂交现象。
外形特征:棕贼鸥体长52至64厘米,翼展可达126至160厘米,体重在1.2到2.18千克之间,是贼鸥中最大的种类。羽毛颜色从深棕色到浅棕色带斑点,变异较大。喙相对较大,身体健壮。头部缺乏明显帽状特征,与北贼鸥和智利贼鸥相异。所有亚种的幼鸟颜色更深,更加均匀,胸部羽毛呈栗色,白色翼斑不明显。
鸣叫特征:在繁殖地较为鸣叫活跃,发出快速连续的8至15声粗哑的吠叫声。面对入侵者时会发出粗糙沙哑的'ghraaaaa'叫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海洋环境,偏好亚南极岛屿,以海鸟巢穴和企鹅群落为邻。繁殖季节结束后,广泛分布于南部海域。以掠夺为主,食物包括鱼、企鹅幼鸟和其他海鸟,小型哺乳动物,蛋和腐肉。部分个体全年居住于特定区域,依赖稳定的海鸟猎物。
生长繁殖:繁殖始于10月至11月,集群繁殖,领域性强。巢通常位于远离人类干扰的岛屿上,由干草简单铺设。每窝产卵两枚,孵化期28至32天,雏鸟出生后1至2天离开巢穴,约40至50天后离巢飞翔。繁殖成功率受食物供应影响。
区别辨识:与北贼鸥和智利贼鸥相比,头部缺乏明显的帽状外观,翼下覆羽较暗。与南极贼鸥相比,色调更冷,喙较小。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全球估计有13,000至14,000对,分布于福克兰群岛、阿根廷、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乔治岛、马夸里岛等地。指名亚种在过去五年(2004-2009)内数量锐减47%,可能与红腿巨隼的竞争有关。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南极和亚南极海域,从阿根廷南部海岸、福克兰群岛到新西兰区域,包括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南乔治亚岛、马夸里岛、克罗泽群岛等地。
其他:已知能够识别个别的人类个体,显示出较高的认知能力。在南极长期居住的人类,如东正教神职人员,曾报告与棕贼鸥建立了特殊联系,观察到它们展现出玩耍或看似恶作剧的行为。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棕贼鸥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棕贼鸥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