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腿巨隼

Striated Caracara Phalcoboenus australis

红腿巨隼(英文名:Striated Caracara,学名:Phalcoboenus australis),是隼形目隼科巨隼属的鸟类。近危物种。分布于阿根廷、智利及福克兰群岛。福克兰群岛当地称其为Johnny rook,可能源于Johnny企鹅(巴布亚企鹅)。

外形特征:体长53至65厘米,翼展约116至125厘米,体重约1.2千克。全身黑至棕黑色,背部、颈部和胸部有白色或赭色条纹,尾巴宽端呈白色,翼下覆羽及大腿部鲜红锈色,初级飞羽基部有白色斑点。面部裸皮颜色从鲑鱼粉到黄橙色,虹膜棕色,腿和脚亮橙黄色。幼鸟起初全黑或深褐色,逐渐获得成年羽毛特征。

鸣叫特征:最常见叫声包括类似猫的哀嚎'waa-aow',尖锐的重复尖叫,面对人类入侵者的响亮'kaa'声,以及巢边的短促急促咔哒声。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岩石海岸附近长满苔草的低地,偶尔向内陆山区移动至海拔约500米。非迁徙鸟,但在季节变换时可能移居至较高海拔。以腐肉、海鸟、海洋哺乳动物、昆虫、偷来的鸟蛋、牲畜及人类聚居地的食物残渣为食。

生长繁殖:福克兰群岛的繁殖期为10月末至次年1月。巢由树枝和干草构成,有时以羊毛衬里,筑于岩石边缘或苔草丛下。通常每巢产两枚蛋,有时可达四枚。巢间距最小可达7米,有合作繁殖现象。具体孵化期、离巢时间和亲鸟照料细节未知。

区别辨识:红腿巨隼是Phalcoboenus中体型最大的,通过其独特的锈色大腿与同属其他物种区分开来。幼鸟与Daptrius albogularis相似,但后者体型更小、更苗条,具明显浅色臀部、较淡的下体和较窄的翅膀。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南美洲最南端的岛屿,包括福克兰群岛、大提拉岛、伊莎贝拉岛(Staten岛)、纳瓦里诺岛、合恩角,以及阿根廷和智利的其他极南岛屿。

其他:历史上因攻击虚弱或搁浅的羊而被福克兰群岛主岛上的牧羊人大量猎杀,导致在当地灭绝。1999年法律禁止猎杀,违者将面临高额罚款。全球数量估计在1500至4000只之间。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红腿巨隼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红腿巨隼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